Saturday, October 28, 2006

藝術品、化妝品、與人類認知

為什麼藝術品(至少某些藝術品)看起來美或吸引人?為了解釋這個現象,曾被Newsweek評為二十一世紀最值得關注的百大人物之一的 V. S. Ramachandran(UCSD、The Salk Institude生物與認知科學教授)提出了十項藝術之所以會吸引人的原理通則(10 universal laws of art)。 <註一>

他所提出的第一項原則是「特徵誇張化」(peak shift)。以女體雕塑品來舉例,所謂「特徵的誇張化」就是拿平均化後的女性身體和平均化後的男性身體作對比,找出相異特徵,而後在雕塑的女體上誇大這些特徵。例如印度女神Parvati的雕塑品對Ramachandra而言,就具體的表現出了這項「特徵誇張化」原則:胸異常大、腰異常細、扭腰的姿態等等。

最近一些研究結果也契合了這個假設。關於男性和女性的臉部特徵研究顯示出,女性的眼睛和嘴巴四週的膚色具有高對比(contrast),換句話說,女性在眼睛和嘴巴四週的皮膚比臉部其他部位的皮膚要來的深。而對男性而言,這個特徵就相對較不明顯。這項研究結果也替「為什麼化妝會讓人變美」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眼影和口紅等化妝品可讓女性的這項特徵誇張化」。

這類研究顯然還稱不上是系統化的科學研究,充其量只是統計加上詮釋而已(大概又要成了Arthur學長口中的偽科學了)。而這些「美學原則」說實在的也可能對人類影響不大(顯然人類的祖先在沒有統計學且不具備這樣可以條陳的外顯知識下,早就知道如何運用這個原則來化妝和創作藝術了)。不過這些研究和詮釋仍然是有趣的,因為他們展現出人類對知識與規則追尋的熱情與洞見。因此其實多談談這類「偽科學」可能也無妨,畢竟一來有趣,二來許多影響人類社會文化歷史的重要思想都不是透過科學研究得來,而多是來自與科學無關的概念分析、道德價值、與思想詮釋。

----------------------------------------------------------------------------------------------

<註一> ,請見<A Brief Tour of Human Consciousness> by V.S. Ramachandra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我覺得,說這類型的研究是偽科學太嚴重了。我同意這類研究或許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比方說,進一步將向度的關係釐清、將向度分的更細更精準、與演化理論或人類學理論結合....等等。但偽科學....這指控太沈重了。

這類研究應屬於pioneer studies。

針對你所談的那一點,我想到中國的古畫,似乎並不強調前凸後翹。但這不表示找不到其它的peak shift。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會有peak shift呢?或許的確存在這樣的普遍原則。但這樣的原則又是怎麼來的?我想到兩個大方向:一個是訴諸演化,談論具有這樣認知能力的物種的適應性。一個則是訴諸認知科學,討論這樣認知能力背後的基礎。而這兩者也非完全平行的路徑,它們或許可在神經演化學中交會。

似乎這樣的能力與性擇是有關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