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8, 2009

天生就愛看臉?


「臉部辨識」(face recognition)的能力是先天的(native)?還是習得的?臉部辨識系統是一套專門處理臉部的系統?還是只是一套專家系統?日本科學家提出證據支持「天生就愛看臉」的假設。

天生就偏好看「臉」:
日本研究人員<註一>把剛出生的猴子養在看不見任何臉的環境中,六個月後讓牠們觀視臉和另一個牠們從未見過的物體(例如汽車),結果發現猴子喜歡看臉。

經驗可影響偏好哪一種「臉」:
接下來的一個月中,其中一組猴子只能見到人臉(人臉組),而另一組只能看到猴臉(猴臉組),然後研究人員便測試牠們會偏好看人臉還是猴臉,結果發現,人臉組偏好看人臉,而猴臉組則偏好看猴臉。

偏好一但在幼時形成,將可維持至成年:
接下來的一年,兩組猴子都進行正常生活(可見到人臉與猴臉),當再次測試時,之前的人臉組仍然偏好看人臉,而猴臉組也仍然偏好看猴臉。

總結:這些證據支持「臉部辨識系統」是一套專門處理臉部的系統,而不是一套專家系統<註二>,而且這種能力的基礎應該是先天就具有的。

-------------------------

<註一>,Sugita, Y. (2008). PNAS.
<註二>,主張「臉部辨識系統」是一套「專家系統」的人認為:「臉」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只不過是環境中出現最多且最重要的一種東西,為了生存,每個人都必須成為臉部辨識專家,因此腦中的「專家系統」就在負責處理臉部辨識。如果有人是鳥類專家,或汽車達人,則同一個腦區也會對這些事物產生反應。

Saturday, December 26, 2009

螞蟻如何不靠氣味返家?


你以為螞蟻只能依靠氣味來找到回家的路嗎?研究發現,螞蟻找到食物後,可以不經由原路線、並改以直線方式直接返回巢穴。牠們是如何達成這種航向定位(dead reckoning)呢?

科學家發現,螞蟻可能是透過某種「腳步計數」與「路徑方向整合」的方式來定位。也就是說,螞蟻可以透過計算腳步以及整合每一個腳步的方向來達成航向定位。一些證據如下:

1. 如果把直線返家中的螞蟻抓起來移動到別的地方,牠仍會以同樣的直線繼續前進,因而錯失目的地。

2. 如果把螞蟻的腳以人工方式增長,螞蟻返家時會錯算距離而走過頭,相反的,如果以人工方式縮短螞蟻的腳,牠返家時則會在還沒到目的地時就誤以為已經到了。

--------------------------------------------------------------------
<註一>,Shen, J-X. et al. (1998) Animal Behaviour.
<註二>,Wittlinger, M. et al. (2006) Science.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不行動者,留腦何用?


海鞘」(Turnicates)是一種海中脊索動物,牠屬於尾索動物亞門,其幼蟲擁有簡單的腦與脊索,但當牠找到適當的地點後,牠就會固定生根,並消化掉自己的神經索。

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最初的主要功能可能是用來行動、以及提供行動所需的各種知覺資訊。當沒有行動的必要時,留腦何用?

雙側共感(synchiria)

這是當身體一側受到刺激時,兩側都會同時感受到的一種現象。原因可能是因為某種左右大腦相互抑制的機制喪失所導致。最近的研究報導中有一位左額葉與頂葉的腦傷病人就出現此症狀<註一>。這種雙側共感的現象也曾經在視覺與聽覺中被發現過。

---------------------------------

<註一>,Menda and Rapp (2008). Current Biology 18, 1937-1942

Sunday, December 20, 2009

方向重新定位的能力是否是一種心智模組?

方向重新定位(reorientation)的能力是否是一種心智模組(mental module)?橫跨多物種的各項研究顯示,許多生物都會利用地理上的幾何結構(geometric structure)來重新定位方向,而且都不約而同地忽略一些可能更有效的非地理幾何線索(例如顏色)。

研究顯示,如果先把老鼠放置在長方形的空間中、並使其熟知某個角落藏有食物,然後再把老鼠取出混淆其方向後放回該長方形的空間,則該老鼠會去搜尋兩個地理上等價的角落(包括原本藏食物的角落以及斜對的另一個角落),即使原本藏食物的角落被標示有清楚的非地理幾何線索,牠們也不會因此而加以利用<註一、註二>。

有些科學家因此假設方向重新定位(reorientation)的能力可能是一種心智模組,也就是說,方向重新定位的能力僅只利用地理上的幾何結構做為計算資訊、而其他所有的非地理幾何線索都無法對其產生影響(impenetrable)。

雖然這個現象已在許多不同物種的身上找到,但是其中有些研究也發現,有些生物在進行方向重新定位時並不一定會完全忽略非地理幾何線索。此外,人類獨有的語言能力也可能有助於方向重新定位(可以透過語言來表徵空間與方向性)<註三>。因此,這些發現也因此對上述的心智模組假說形成挑戰。

---------------------------------

<註一>,Cheng (1986). Cognition, 23, 149-178
<註二>,Gallistel (1990). The 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註二>,Dessalegn and Landau (2008).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 189-195.

Saturday, December 19, 2009

傾左傾右分不清?


這篇文章不是在討論左派還是右派的分別,而是討論左右認知,不過很多人的確也分不清左派和右派到底哪一派是哪一派。

研究顯示,四個月大的嬰兒可以清楚分辨垂直線與傾斜四十五度角的斜線,但卻無法區分左傾四十五度與右傾四十五的的斜線(鏡像斜線)。

另外,三歲大的兒童可以透過記憶來表徵(represent)水平線與垂直線的不同,但面對一組鏡像斜線時卻束手無策。

科學家認為其中問題並不是在於人們對物體的感知(perception)過程有瑕疵,而是在於對鏡像物體的標記(labeling)與回憶(remembering)過程不夠精準。舉例來說,我們對蘋果或掠食者(像是老虎)的表徵,並不需要精準到能夠區分它的鏡像。

另一種理論認為,人類可以輕鬆表徵垂直線與水平線,但卻欠缺足夠的語言概念來表徵傾斜線。例如在描述區分一組鏡像斜線時,我們很明顯並沒有精確的單一辭彙可以用來分別指涉兩者(必須先設定一主軸,然後再加入左右的概念)<註一>。

至於左右(以及傾左傾右)認知概念的生理機制究竟為何,現在仍不清楚<註二>。

------------------------------------------------------------------

註一>,左右的概念涉及言說者所設定的主軸,不像上下的概念只涉及物體本身的中心點,因此左右不分的情況總是比上下和遠近不分的情況要來的普遍。

註二>,有一些腦傷病例指出,角迴(angular gyrus)與上緣迴(supramarginal gyrus)的腦傷病人會出現格斯特曼症候群(Gerstmann’s syndrome),包括左右不分、以及無法區辨鏡像斜線等問題。

Friday, December 11, 2009

波士頓旅遊書


強力推薦波士頓(Boston)旅遊書 波士頓》(太雅生活館出版),這是第一本自己寫的書(Angela 主筆),歷時一年,費資難計,還能不推薦嗎?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09

糧食戰爭


再介紹一本最近出版的書:《糧食戰爭》(Stuffed and Starved: Markets, Power and the Hidden Battle for the World Food System)。

這本書我翻了第三到第八章。作者拉吉.帕特爾(Raj Patel)全面且深入地分析了糧食體系的運作內幕,其中更包括了各方勢力如何以糧食作為戰略武器、以及權力鬥爭之手段。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社會物理學

再來一本:《用物理學找到美麗新世界:事物如何環環相扣》(Critical Mass: How 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

這本書很有意思。作者菲利浦.鮑爾(Philip Ball)以物理學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與人類行為。譯文高達二十多萬字,翻得我死去活來。如果大家對人的社會行為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作者如何以「社會物理學」(或「物理社會學」?)的角度來進行詮釋!

Monday, November 09, 2009

心理學之用心法則


翻譯的書又出了好幾本,上來毛遂自薦一下。


用心法則》(Mindfulness):哈佛大學心學家艾倫‧南格(Ellen J. Langer)著。這本書的英文版出版於二十年前,已被翻譯成十三種以上文字。你可以在書中發現一些現在眾人朗朗上口的心理學概念,以及其背後的實驗證據。雖然她是一位心理學科學家,但你可以從她的文字中見到西方知識份子慣有的豐富哲學涵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