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09, 2009

心理學之用心法則


翻譯的書又出了好幾本,上來毛遂自薦一下。


用心法則》(Mindfulness):哈佛大學心學家艾倫‧南格(Ellen J. Langer)著。這本書的英文版出版於二十年前,已被翻譯成十三種以上文字。你可以在書中發現一些現在眾人朗朗上口的心理學概念,以及其背後的實驗證據。雖然她是一位心理學科學家,但你可以從她的文字中見到西方知識份子慣有的豐富哲學涵養喔!

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飲食行為與心理學

前陣子翻譯的書最近出版了:《瞎吃》(Mindless Eating)。作者汪辛克(Brian Wansink)是康乃爾大學教授,恰好也曾經在達特茅斯(Dartmouth College)待過。

這本書和飲食心理學有關,書中有許多有趣的心理學實驗,揭露出各種人類飲食的心理狀態。如果大家對人類的飲食行為與心理有興趣,有空不妨讀一讀。

Friday, July 27, 2007

不需要依靠語言的概念



自從上次在自家後院看到了一隻母鴨的優異表現(假裝受傷以保護小鴨)之後,現在又在 YouTube 上看到這段影片(精采的地方在20 秒以後)。

誰能給我一個論證,告訴我這樣的行為如何可能在沒有理解力、沒有推理能力、或甚至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出現?(複雜的反射和超級盲視(super blindsight <註一>)就別再提了……)

看起來,某些鳥類身上似乎存在著一些不需要依靠語言的概念與複雜理解力(或推理能力)。

-----------------------------------------------------------------------------------------

<註一> ,關於盲視現象,請參閱前作 <盲視、虛構、與擇盲>。

Monday, July 16, 2007

無政府、民主、與專制

在《利維坦》(Leviathan)這本書中,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闡述了他所認為的「人類最佳政治體制」的演進背景,簡而言之,那就是一種在無政府狀態下、以民主的方式創造出君主專制的過程。

無政府的狀態下,以民主的方式實行君主專制……

去他 x 的還真像台灣啊!


Friday, July 13, 2007

錯覺與演化

視覺上的錯覺會使得生物比較容易遭到淘汰嗎?事實上,有一些錯覺本身反而會導致演化上的優勢。以「似動現象」(apparent motion)來說好了,在「似動現象」中,視覺系統會「填補」出一些不存在於外在世界中的動態視覺,這種動態視覺本身可以說是一種錯覺(因為和外在世界無法正確的相映),但這樣的錯覺往往卻能幫助該主體對外在世界做出更「正確」(有助於生存)的詮釋或預測。

例如,當兩個物體先後出現在空間中的兩個不同的地點時,一個知覺主體所能做出的最具演化優勢的詮釋或許並不是把兩物體單純的視為是毫無關係的兩物體,而應該是把這兩個物體視為是同一個物體、並賦予(填補以)動態視覺、使之宛如是單一物體在運動一般。

儘管這樣的知覺詮釋很容易出錯(當兩個物體根本就是不同物體時,這種詮釋就是錯誤的)、或者可以說根本就徹底是錯的(因為「填補」出來的動態視覺完全就不存在於外在世界中),但錯了又何妨?這種小錯誤不會讓該主體就因此被演化淘汰,頂多就是有點輕微的精神錯亂而已(不過就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罷了,但是當然啦,若過了頭那就精神錯亂了,反而會在演化上被淘汰)。但反過來看看另一極端,假設有一主體完全沒有此機制,那麼只要遇上一次埋伏的老虎,他就馬上撤手歸天了(因為他沒有辦法把兩個相近時間中出現在兩個不同地點的老虎身影詮釋成是單一一個越來越靠近自己的物體)。

我在之前的一篇論文中也有稍微討論到這種現象,包括了一個我稱之為「回彈視錯覺」(illusory rebound motion)的現象<註一>。這個錯覺和「似動現象」有點類似,簡而言之就是當一個長方形(可以是其它形狀)不斷在兩種顏色(可以是數種顏色)之間做變換時,動態視覺將會以回彈的形式被知覺到。(為什麼這個錯覺會導致演化上的優勢呢?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如果當一個物體消失在右側視野之後、又緊接著在視野中央出些一些「變動」,那麼如果一個主體能把它視成是同一物體又往左側回彈了,那該主體能成功偵測、感知出掠食者或獵物的機率或許會比較大。)

所以,錯覺事實上可以被視為是具有演化優勢的,儘管它是錯的,但它可以是一種「謹慎的錯誤」,也就是說: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遺漏萬一。

---------------------------------------------------------------------------------------------
<註一>Hsieh, P.-J., Caplovitz, G. P., and Tse, P. U. (2005). Illusory Rebound Motion and Motion Continuity Heuristic. Vision Research. 45 (23), 2972-2985.

Sunday, June 10, 2007

椎狀細胞與色彩知覺的演化


最近在準備論文,很久沒來了,以下介紹一些和色彩視覺有關的有趣知識。

視網膜上的負責感光的細胞主要分為兩大類:桿狀細胞(rod)與椎狀細胞(cone),前者主要負責夜間視覺,而後者主要負責日間的色彩視覺。大多數的脊椎動物至少都有兩種以上的椎狀細胞,一些鳥類、烏龜、和魚等則有多達四到五種的椎狀細胞,分別可以感應各種不同波長的光波。目前已知具有最多種椎狀細胞的生物應該就是上面圖片中的螳螂蝦(mantis shrimp)了,這種蝦子至少擁有十種以上的椎狀細胞。

至於哺乳動物則多半僅具兩種椎狀細胞,一種可以感應中長波(綠光)、一種可以感應短波(藍光)。而哺乳動物中唯一具有三種椎狀細胞的應該就只有舊世紀猴(Old World Monkey)和人類了(多了一種感應長波(紅光)的椎狀細胞)。

那麼為什麼哺乳動物的椎狀細胞的種類越演化越少(由多種減少為兩種)呢?有一種假說認為,哺乳動物的祖先在中生代時期(Mesozoic era)為躲避恐龍,因此多半為夜行性,而由於椎狀細胞在夜間無法發揮作用,久而久之就退化了,最後僅保留了兩種椎狀細胞。

而人類和舊世紀猴直到演化後期、才又重新演化出第三種可以感應長波(紅光)的椎狀細胞。目前的猜測是,紅光椎狀細胞的基因乃是由位於X染色體上的綠光椎狀細胞基因雙倍複製後並突變所致。而由於男性僅有一個X染色體,所以缺乏該紅光(或綠光)椎狀細胞基因的機率也較高,也因此較易具有紅綠色盲。

趣的是,最近一些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十的女性,她們的兩個X染色體上的紅光椎狀細胞基因稍有不同,一種為大家正常擁有的紅色,另一種則介於綠色與紅色之間的橙色,因此形同總共具有四種椎狀感光細胞,也有人因此聲稱女性對色彩較為敏銳。

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如果哺乳動物的祖先真的在演化過程中「遺失」了多種椎狀細胞的基因(包括紅光椎狀細胞基因),那哺乳動物的腦是否也同時「遺失」了辨識與感知紅光的能力?現有的一種猜測是,或許哺乳動物的祖先僅僅遺失了椎狀細胞基因,但其腦部卻仍保留了辨識與感知紅光的能力。最近一個研究的結果支持了這個假設:當在小鼠的身上植入人類紅色椎狀細胞基因後,牠們增加了紅光感知能力<註一>

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對於當初第一個經由突變後獲得紅光椎狀細胞基因的生物來說,牠的腦部又是從哪兒得來辨識與感知紅光的能力呢?兩者是共同演化嗎?還是或許腦部早在視網膜獲得多種不同感光細胞前就已先具備了辨識與感知多種色彩的潛力了?

---------------------------------------------------------------------------------------------

<註一>G. H. Jacobs, G. A. Williams, H. Cahill and J. Nathans, Emergence of Novel Color Vision in Mice Engineered to Express a Human Cone Photopigment, Science 315 1723 - 1725 (2007).

Monday, February 05, 2007

盲視、虛構、與擇盲


各位念認知科學或心靈哲學的朋友應該對盲視現象(blindsight)多少有點了解,粗略的來說,盲視是指病人在初始視覺皮質區(primary visual cortex)受損後失去視覺意識,但若強迫病人猜測呈現在他們眼前的事物,他們的成功猜測率會高於機率值;若強迫病人抓取眼前的事物,他們的手部的抓取姿勢也會根據眼前的物體形狀而有所調整(儘管他們宣稱什麼都看不見)<註一>。

對於盲視現象的解釋,有些人認為是因為殘存的視覺皮質區仍有功能,有些人認為視覺訊息可以透過其他途徑(無需經過初始視覺皮質區)在腦中被傳遞和處理,有些人認為無意識的視覺訊息可以影響語意的處理和運動功能,有些人則認為盲視現象的實驗報告根本不可信…

除了盲視這種病例之外,另外一些被認知科學或心靈哲學較為忽略的病例就是虛談、或虛構現象(confabulation)。如果說盲視現象是「功能上看得見但卻宛如看不見」<註二>,那虛構現象就是「功能上看不見但卻宛如看得見」。

由於最近在各種不同的媒體上一直看到這些病症,就剛好藉此描述一下(寫錯的話請念醫的同學糾正補充一下)。伴隨著虛構現象的常見病徵包括了安通氏症候群(Anton’s syndrome or Anton’s blindness)以及科爾薩科夫氏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等等。簡而言之,安通氏症候群就是患者看不見,但卻宣稱並相信他看的見;而科爾薩科夫氏症候群則是患者在失憶後對任何提問都瞎掰胡亂回答並信以為真<註三>。

另外,正常人在實驗室中也會出現類似虛構現象的擇盲現象(Choice blindness),簡略來說,這個現象是指受試者在快速呈現的兩張照片中選了一張他比較喜歡的照片(如某金髮美女)、但實驗者掉包了照片(換成黑髮醜女),然後當受試者被問到為什麼會選黑髮醜女時,受試者便會開始胡謅。

這一類現象和病症在醫學上和認知科學的理論研究上是相當吸引人,但我不知道心靈哲學上對類似安通氏症候群的討論多不多,直覺上看來,安通氏症候群這個病症似乎顯示出信念(belief)的形成機制可以和知覺經驗作完全的切割;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在知識論上來說,這些患者所深信不疑的信念是否是被證成的(justified)信念?各位對這方面理論有興趣的話可以留意一下。
----------------------------------------------------------------------------------------------

<註一>、可參閱:Weiskrantz, L (1986). Blindsight: A case study and its implic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註二>、這裡的「功能上看得見」當然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功能上完好,只是比喻而已。
<註三>、對虛談、或虛構現象有興趣的可以參考:Hirstein, W (2005). Brain Fiction. MIT Press.

延伸閱讀:

1. 哲學殭屍與盲視
2. 思想實驗:哲學殭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