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般來說,早期的研究發現,如果幼兒時期(早期)就學習第二外語,處理兩種語言的腦區大致上重疊。但如果是成年時期(晚期)才學習第二外語,處理兩種語言的腦區大致上重疊的部分比較少。<註一>
◎ 不過法國一位認知科學家 Stanislas Dehaene 發現,其實導致上述情況的主因可能不在於學習時間的早晚,而可能是由第二外語的流利程度決定。因為他發現,在眾多類似上述的研究中,那些成年時期(晚期)才學習第二外語的人多半說的不太流利。當他找來一些成年時期(晚期)才學習第二外語、但卻說的極為流利的人,他發現這些人處理兩種語言的腦區大致上和幼兒時期(早期)就學習第二外語沒有差別。<註二>
◎ 關於雙語(bilingual)或多語(multilingual)的學習和使用機制,我認為最有趣的現象之一,就是雙語失語症了(bilingual aphasia)。在少部分出現這種病徵的病人中發現,某些腦區受損後,雙語病人只會喪失兩種語言的其中一種,而不會兩種都喪失。有些人認為,這個現象顯示出,兩種語言的學習和使用並不是由同一個腦區負責,因為如果真是由同一個腦區負責,那麼受損後應該會兩種語言能力一起喪失。
◎ 不過,關於雙語失語症的另一個更有趣的現象是,有些病人在某幾天只喪失其中一種語言,而另外幾天則喪失另外一種語言。因此有些人則認為,可能這些病人受損的腦區和「語言的使用」本身無關,而可能只是和「語言的選擇」有關。<註三>
更新的研究有機會在幫大家介紹。
-----------------------------------------------------------------------------------------------
<註一> 相關研究很多,大家可參考多年前的 CNN 簡單報導:Study sheds light on how brain processes languages。
<註二> Perani et al. (1998). The bilingual brain. Proficiency and age of acquisition of the second language. Brain. 121, 1841-52.
<註三> Dehaene (1999). Fitting two languages into one brain. Brain. 122, 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