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好像不少朋友的週遭都開始出現嬰兒了?那就談些你們可能會有興趣的嬰兒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好了。
我們系上一位教授(Laura Ann Petitto)在前些年觀察暴露在手語環境的嬰兒,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她發現,正常嬰兒和那些暴露在手語環境的嬰兒(雙親失聰或無法言語而僅使用手語)比較起來,約略七個月左右,正常嬰兒會開始運動口腔和發聲器官來發出類似語言的聲音(babbling),有趣的是,暴露在手語環境的嬰兒則會開始運動手部來產生類似手語的姿勢。
這個現象是一個很關鍵的發現。第一,它解決了一個爭議已久的問題:究竟嬰兒的牙牙學語(babbling)和語言習得之間有沒有直接關聯?在這項研究發表前,贊同者認為,babbling 直接反映了嬰兒正在學習語言。反對者則認為,babbling 和學習語言並沒有直接關聯,而只是和盲目的揮動手腳、轉頭、動眼等一樣,都僅是嬰兒探索性的運作所有可運動器官的其中一種表現。
Petitto 的這項發現推翻了後者,因為如果後者是正確的,暴露在手語環境的嬰兒沒有理由會出現類似手語的揮動姿勢,她認為,合理的解釋是,這些類似手語的揮動姿勢和嬰兒的語言習得有關。
這項發現的第二個重要性是,它提供了一些新的線索,可能有助於釐清另一個爭議更久的問題:「語言習得」這個現象對人類來說,究竟是先天的(innate)天生本能?還是透過後天的經驗學習而來?
第二個爭論中最大的兩個極端派別,一派以 MIT 的 Noam Chomsky 和 Steven Pinker(前陣子被挖到 Harvard)等人為首,主張嬰兒擁有與生俱來的本能,他們認為嬰兒俱有一種天生的、抽象的語言規則或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透過這樣的普遍語法,嬰兒能夠在暴露於特定一種語言的環境之後,從所接觸到的「有限的」語言資訊中「正確的」學會該語言的語法。
另外一學派則主張,嬰兒並不需要具有任何「天生的」本能來幫助他們學習語言。對這一學派來說,嬰兒的心靈如同白紙一般,不存有任何先天的、專門用來學習語言的特殊結構、知識、或概念。他們認為,只要讓嬰兒暴露於足夠、適當的語言刺激下,他們就可以學會該語言。<註一>
Petitto 的這項發現支持了前者,認為天生的、抽象的語言規則或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是存在於嬰兒身上(腦中、心靈中)的。這樣的普遍語法,可能可以幫助嬰兒對任何具有語法或有韻律規律的(rhythmic patterns)刺激訊息做出適當的反應和正確的學習。即使這些具有語法或韻律規律的刺激訊息不是聽覺語音而是視覺手部運動,也一樣無妨。
這項研究的第一個重要性是比較沒有爭議的,至於第二個重要性,大家可以再想想。
------------------------------------------------------------------------------------------------
<註一>關於語言是先天本能還是後天習得的,可以追溯到哲學中理性論(rationalism)與經驗論(empiricism)之爭,有機會再多做介紹。
<註二>有興趣閱讀原論文的請參閱 Petitto et al. (2001). Language rhythms in babies' hand movements. Nature, 413, 35-36.
<註三>另一篇相關論文請見 Petitto & Marentette (1991). Babbling in the manual mode: Evidence for the ontogeny of language. Science, 251, 1483-96.
<註四>想看書的話,可以參考 Steven Pinker 的《The Language Instincts》,有中文版,翻成《語言本能》。
6 comments:
關於第一和第二點,我都有些看法,而且可能跟你不一樣。
首先是第一點。我想有兩個問題可能得先釐清:一、在人類習得母語(或稱第一語)的過程中,是,或不是非經過babbling stage不可?也就是說,babbling stage是否是必要的,如果破壞這過程則後續的語言習得將會發生困難?二、小嬰兒是否會模仿親近大人的行為?
我的看法是,發現小孩出現類似手語的手勢以及口唇babbling現象的存在,基本上只能回答第二個問題,而無法真的回答第一個問題。要回答第一個問題,非得做操弄實驗才行,即:把數個小孩找來養著,除了語言刺激以外,其它刺激通通不變,照正常情況養,看這群嬰兒是否(一)有表現babbling或類似手語的手勢;(二)假如有,把這些小孩移回有語言刺激的環境下,但打斷或破壞他們的babbling行為,然後看結果如何。(當然,這樣的實驗是不可能做的,但我不是科學家嘛~~:P)
我會把問題想得那麼複雜,是因為據我所知,好像我們只有觀察到babbling與之後開始說話兩現象間的相關,但還不是很清楚,到底babbling是如何地促使下一個語言習得階段發生。而反過來說,這也可說是為什麼還是有人認為babbling與語言習得無關,只是自發的肌肉亂動而已。持這樣看法的人,大可以說小嬰兒出現類似手語的手勢,只證明了小嬰兒會模仿而已,還沒有證明語言習得的過程中,非要有babbling或者類似手語手勢的階段不可。而且妳也說了,這些小嬰兒除了表現類似手語的手勢以外,原本有的babbling還是可觀察到,即使這小嬰兒應該原則上並不在周圍有語言刺激的環境下。也就是說,這樣的觀察結果一樣可以支持babbling與語言習得無關的主張。如果說這樣的小孩沒有babbling,只有手語手勢,那或許還比較說的過去,但我強調,這也只能排除沒有模仿發生而已。
再來是第二點。一樣,我想先把問題複雜化來談,因為當代的爭論其實不是那麼地簡單。基本上到了今天,幾乎沒有人持洛克那種白版版本的經驗論,或笛卡爾傳統下的先天論。大家都同意,兩極端說法都錯,真相在中間。因此,當代的經驗論不需要也並沒有反對有先天內在(innate)的東西,即使針對語言也一樣。那麼問題在哪兒呢?讓我們先來談,Chomsky的論證到底談什麼。事實上Chomsky提供的是是一個負向論證(negative argument),即,他根據許多經驗事實反駁了白版說法,認為語言能力(或語言知識)不可能從白版中,靠著經驗習得。
基本上就這樣而已。而這樣,其實邏輯上推不出他或Pinker接著提的Language faculty。為什麼呢?我舉一個反例:我是當代經驗論者,但我同意人天生有某些內建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必須仰賴與經驗的結合,使我具備某種能力。但這些內建的東西中不必然需要包含語言。或許語言只是某種副產品,或某種結果,可能可以透過其它更基本的內建結構組成、合作,並結合經驗之後產生。
我認為這才是當今的爭論點所在。大家同意Chomsky的負向論證,但可以不接受他接著提出的語言faculty。我自己的看法也傾向如此,而我背後的動機是演化:語言似乎並不是什麼演化上重要的事,從生物的角度來看。我同意有某些內建的東西,這是肯定的;人一定天生得具備些什麼,才可能習得語言。但這不表示,我們因此就有一種專屬的能力 – 語言能力,從出生就內建。
最後,我的理解是,Chomsky並不認為語言能力的習得只是某種對輸入訊息的擷取與歸納,這聽起來反而像經驗論的主張。我認為這樣說比較恰當:如果是針對更廣義的語言,面對那些輸入,我們不是不可能用完全不一樣的,另一套抽象語法去「解讀」它,使之成為另外一種語言。但事實是,人類所有自然語言都可以發現「同一套」的抽象語法,稱做UG。我的意思是說,與UG等價的抽象語法,理論上可以有很多套,但,這才是奇怪的地方,因為事實上所有人都分享、共用其中一套(UG)。而這使Chomsky認為,一定有某種內在的基礎,這基礎使我們投射了某種結構到所接受的資訊上,解讀之,並接著化為我們所看到的表象自然語言。再換種方式說,針對那些聲音,UG並非”the” structure。不過這是我的理解啦,有可能有誤。
好感動喔!!
你那麼快就滿足讀者的需求!
^_______^
To Yoshi:「擷取」和「歸納」這兩個詞的確用的不太妥當。已修正 ^^ 。Thanks! 你的兩點評論很有意思,待我稍後回應。
To Anonymous:大家生小孩的速度那麼快,小孩長的更快,哈哈寫太慢的話,嬰兒都長成大人啦。
關於你的第一點回應,其實我的原文中並沒有提到「那些接受手語刺激的嬰兒仍會出現原本該有的正常 babbling」,可能你讀太快誤看了。我回去查了一下該篇英文論文,文中也沒有提到,不過,之前已有其他研究顯示,缺乏語言聽覺刺激的嬰兒的 babbling 程度會降低或延緩出現,這可能可以回答你部分的質疑。
讓我們先退倒最保守的觀點,這項研究其實只回答了一個問題,就是 babbling 究竟是不是只是「嬰兒探索性的運作運動神經系統,且該探索性的運動和外界刺激毫無關聯」。
如果真的如此、如果真的純粹只是七個月到了,嬰兒就會探索性的運作口腔和發聲器官,那麼無論有沒有接受到聽覺語言刺激,都不應該影響嬰兒的 babbling 表現。
同樣的,如果上述的「與接收刺激無關的探索性運動假說」是正確的,那接受到手語刺激也不應該會改變嬰兒的手部揮動狀態。
因此,我想該研究的結果可以順利的推翻上述假設。至於你提出的其他質疑,該研究可能就沒法回答了,不過那些質疑很有意思,說不定有人會瘋狂的拿自己嬰兒做實驗?
關於你的第二點,大家應該會同意。因為現在沒有人再堅持那兩種極端立場了,大都是折衷型的立場,或略偏左、或略偏右。
當初 Chomsky 的<刺激貧窮論證>,主要是在說:嬰兒受到的語言或語法刺激有限,但卻「能從有限的刺激訊息中習得正確語法」。有鑑於此,她們提出了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這個假設,認為一定是因為嬰兒具有 universal grammar,不然嬰兒不可能在有限的語言和語法刺激中學會正確的語法。
但正如你提到的,大家應該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假設」而已,攻擊的人很多。且不僅有人質疑這個假設,連論證本身都有人質疑。例如,嬰兒受到的語言或語法刺激真的有限嗎?又,真的有「學會正確語法」這回事嗎?
詳細的討論如果有人知道細節,請不吝補充。至於究竟哪一方比較正確,就希望以後的研究能回答了。
有興趣閱讀關於嬰兒 babbling 理論的人,可以看看以下這篇論文的前言<Baby hands that move to the rhythm of language: Hearing babies acquiring sign language babble silently on the hands.>
Brown~
你有沒有讀過類似小孩學外語跟成人學外語是在腦部不同區塊的類似文章啊?? 我忘記在哪裡看過說小孩學習外語時是"遍佈"腦部的語言區,大人好像一種語言一個區塊....是不是這樣小baby學外語能力比大人強啊??
^________^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88318/
在这本书里有一章节是“手语假说”,很有点意思,也很可以作为佐证。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