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24, 2014

神奇速畫家!

 
速畫家不神奇,但是畫到讓你在最後一秒還看不出來,就很神奇了!

你看得出這人在畫什麼嗎?不管看不看得出來,都請瞧瞧以下的影片,而且影片要看到最後喔,包準你大開眼界!

有興趣知道原理的話,請閱讀下方的解說!

--

影片一:



影片二(淡水的藝人!... 是上面那位美國人流浪到淡水了嗎?):



各位看到的這種影像叫做「慕尼影像」(Mooney images),就是影像中每個像素都是二位元化(非黑即白)的影像。人類的視覺認知能力,特別喜歡把這一類模糊的影像自動「拼湊」或「連結」起來,試圖看出其中的物體。

這種能力,稱作知覺黏合(perceptual closure)、或是知覺組織(perceptual grouping)。

1957 年,加拿大的科學家慕尼(Craig Mooney)率先使用這種影像來測試人類在不同年齡時的視覺黏合(perceptual closure)能力。因此,大家也把這一類圖像叫做「慕尼影像」。

這種知覺黏合或知覺組織能力,是大腦的一種截思,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辨識出模糊的物體,但是,有時候也會幫倒忙,讓我們產生「幻想性視錯覺」(Pareidolia)。

幻想性視錯覺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臉孔。這或許是因為,臉孔在演化過程和社交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事物(認不出誰是部落裡的老大,或者,認不出部落老大的老婆是誰... 嗯... 結果就會變成蘋果社會新聞的主角)。

「幻想性視錯覺」的例子,到處都是臉:



最上面兩部影片告訴我們,視覺黏合或是知覺組織能力,似乎無法成功運用在倒置的臉孔上,這或許說明了大腦中的捷思對世界中的可能事物存在著某些預設(例如臉孔大多是正立的)。

那這些藝術家是怎麼突破或增強大腦的捷思呢?天賦異稟?熟能生巧?我也不清楚答案。看來得找出這些人來研究一下才能知道~

--

MOONEY CM. (1957). 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osure ability in children. Can J Psychol. 11(4):219-26.

1 comment:

Victoria Hart said...

This was lovelly to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