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27, 2015

色彩恆常性:你看到什麼顏色的裙子?


文/謝伯讓(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你看到什麼顏色的衣服呢?這張圖這幾天在各大網站上把外國網友們搞瘋啦!

有些人看到白金相間的衣服,有些人看到藍黑箱間的衣服, 下午在我的臉書專頁上做了小小的台灣網友投票統計,發現以下結果(大家可以繼續去 <這一篇> 下面留言投票,我會繼續再做統計更新):

  • N = 162(2/28 9:20am 前)
  • 白金人(看到白色和金色):57
  • 藍黑人(看到藍色和黑色):65
  • 白金一秒瞬間發黑轉藍回不去人:12
  • 自由人(自由轉換人):6
  • 混血人(看到混合或其他顏色):22

反觀外國網友,Buzzfeed 上的投票所統計已達將近兩百萬人,目前(2/27/2015 晚間 6:37 以前的人數)的投票現是 72% 比 28%,有約 130 萬白金人,53 萬藍黑人。



問題:為什麼有些人是白金人、有些人是藍黑人呢?

看見白金或藍黑,兩者沒有誰對誰錯可言。這個現象,是因為這件衣服在照片上所呈現出來的反射亮度,有可能是來自於兩種狀態。第一種:這是一件正常日照下的藍黑色衣服。第二種:這是一件因為背光而處於藍黑色陰影中的白金衣。大腦在判斷顏色時,選擇了其中一種,所以有些人看到了藍黑色衣服,有些人則看到了白金衣。

簡單版短答案:

看到藍黑色的人,是因為大腦自動無視右上角的光源,他們不認為這件衣服處於背光所形成的藍黑色陰影之中,因此,藍黑色應該是來自於衣服本身的顏色,所以,他們看到的顏色比較接近該圖的原始色像素(如以下裙子的擷圖)。
-

看到白金色的人,可能是因為大腦自動把圖右上角的光源納入考量。根據經驗,在亮白金色光源的背光照射下,衣服會被籠罩在藍黑色的陰影之中。如果大腦認為圖中的藍黑色是來自於陰影,就會自動反推出該衣服應該是白金色。

因為,在亮白金色光源背光照射下,白色會因為陰影而變得有點藍,因此,如果一張圖中出現藍色,那它原始的顏色就應該是白色;同樣的,在亮白金色光源的背光照射下,金色會因為陰影而變的有點暗,因此,如果一張圖中出現暗黑色,那它原始的顏色就應是金色。

(另一種可能性,是藍黑人和白金人的大腦都有進行自動白平衡,但是藍黑人的大腦選擇濾掉白金色,而白金人的大腦選擇濾掉藍黑色。見文章最後一段。)
_
科宅版長答案:

這個現象,和大腦的「色彩恆常性」機制有關。

所謂的「色彩恆常性」(color constancy),就是大腦中的「自動白平衡」機制。有在玩相機的朋友都知道,相機有個「白平衡」的機制。這個機制,可以讓照片的顏色看起來自然一些。

Monday, February 23, 2015

「旋轉舞者」視錯覺大破解


文/謝伯讓(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你看到的舞者是順時針旋轉、還是逆時針轉呢??

這個旋轉舞者,是日本網頁設計師 Nobuyuki Kayahara 的傑作。有些人會看到順時針轉、有些人看到逆時針旋轉、有些人看到一半還會由順轉逆、或者由逆轉順。

不過,無論你看到什麼,這都和你的壓力、智商或慣用左腦或右腦無關。先前泛科學有一篇文章一張圖分不出你是用左腦還是右腦說明了為什麼此錯覺和使用左腦或右腦無關,但是,為什麼有些人看到順時針旋轉、有些人看到逆時針旋轉,許多人仍是不明究理。以下就來幫大家解說這個視錯覺的原理。


原因:此圖缺乏「深度」資訊

之所以有時會看到順時針旋轉、有時會看到逆時針旋轉,是因為這張旋轉圖本身缺乏「深度」(depth)資訊。因此,大腦在試圖判讀此圖的空間深度時,就會主動幫我們補上深度。而在「腦補」的時候,有兩種可能的空間深度補法,我們也就因此可能會看到兩種轉法。

那為什麼我們會說這張圖缺乏深度資訊呢?

Sunday, February 22, 2015

快樂學習有依據?


分享一則短小嬰兒認知研究:

情緒會影響記憶,這應該大家都知道。先前的研究顯示,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其記憶都會受到情緒影響。例如當一個事件伴隨著強烈的情緒時,就比較容易被記得。那嬰兒呢?

快樂的學習情緒是否也有助於嬰幼兒學習新事物?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在五個月大的嬰兒學習圖樣時伴隨著快樂的聲音和表情,五分鐘後嬰兒的記憶測驗表現較佳。如果是伴隨著中立或生氣的聲音和表情,則沒有明顯效果。

結論:教寶寶時請配合快樂的情緒。(難怪巧虎姐姐都一直很 high?不過我一直懷疑,巧虎姐姐其實是在跳給爸爸們看的... 不然爸爸們早就怒摔遙控器啦!)

--
註一:由於嬰兒不會說話,所以測試記憶的方法就是把一張學習過的圖樣跟另一張新圖樣並排同時呈現給嬰兒,然後觀察嬰兒是否會花比較久的時間盯著新圖樣看,如果會的話,就表示嬰兒記得舊的那張、並認得另外一張是新的。

註二:圖片是濱草(marram grass)葉子的顯微剖面,笑臉結構是負責輸送水和養分的微管束。

Flom, R. et al., (2014). The effects of exposure to dynamic expressions of affect on 5-month-olds’ memor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37(4): 752-9 http://www.sciencedirect.com/…/article/pii/S0163638314000940

Saturday, February 21, 2015

David Chalmers 的意識屬性論


來介紹一下我的哲學師叔!

對意識有興趣的朋友,一定不能不知道這位哲學家:查爾默思(David Chalmers)。他是澳洲國立大學的哲學教授,也是我哲學碩士指導教授洪裕宏在印地安那大學念書時的學弟。

12 年前,他曾經到台灣訪問,當時他還是一頭搖滾長髮。最近看到他在 TED 的演講,沒想到已經落髮了 @@。演講中他闡述了自己的意識理論,沒時間看 TED 的話,就先聽聽我以下的濃縮簡介即可。

基本上,他認為意識是世界的一種基本屬性(fundamental property),就像空間、質量、磁力等基本屬性,意識也是如此。這個理論會導致意識具有普遍性(universal),換言之,意識是每一個存在物都具有的屬性,人有意識、狗有意識、蟲有意識、甚至粒子也有意識,也因此,他的理論可以說是一種泛靈論(panpsychism)。

這是很有趣的一種看法,甚至有可能是正確的,但是能否能被證偽(falsifiable)呢?如果不行,是否有助於意識的科學研究?但是反過來說,如果 「正常」的科學理論注定無法解釋意識,那麼用「無法被證偽」來抨擊查爾默思的理論不科學,是否又有欠公允?不知道大家的想法如何?

查爾默思的關於意識的著作: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199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查爾默思的 TED 演講: 


Tuesday, February 17, 2015

大腦靜定 - 冥想的科學

靜坐冥想的歷史長達數千年,近10多年來,科學界發現,靜坐冥想對大腦的功能與結構皆有明顯的影響,從探索到實踐靜坐冥想,都可能是改變身心的過程。

 

撰文/瑞卡德(Matthueu Ricard)、魯茲(Antoine Lutz)、戴維森(Richard J. Davidson)
翻譯/謝伯讓

 

2005 年,國際神經科學學會邀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藏傳佛教領袖第14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到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的神經科學年會上演講。出席會議的 3萬5000名會員中,有數百名會員要求取消這場演講邀請。這些抗議者認為,科學會議中沒有宗教領袖的立足之地。不過,這位領袖最終在演講時問了所有與會 者一個辛辣且發人省思的問題:「源自於古印度哲學精神與傳統的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行先於言的達賴喇嘛,早已開始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在 1980 年代,他就開啟了科學與佛教之間的對話,並因此成立了「心靈與人生協會」,以致力於靜 坐冥想科學(contemplative science)的研究。2000 年,他開啟了「靜坐冥想的神經科學」這項次研究領域,邀請神經科學家來研究佛教靜坐冥想專家(練習時數超過一萬小時)的大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