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7, 2015

青春期大腦


大腦不同腦區的成熟速度不一致,導致青少年情緒易衝動,容易做出冒險行為,但也讓他們在思考和社交上更具有彈性。

大腦的邊緣系統與情緒有關,在青春期時功能逐漸強化,但負責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要到20幾歲時才會成熟。這種不一致使得青少年比較喜歡冒險,但也讓他們比較容易適應環境。世界各地的兒童都出現青春期提早的現象,更拉長了這種「腦區發育不一致」的時間。更深入了解青春期大腦的特色,有助於家長和社會區別青春期行為和精神異常的不同,並幫助青少年成為他們理想中的自己。

撰文/Jay N. Giedd
翻譯/謝伯讓

「青春期大腦」常常被戲稱為一種矛盾、出錯的生物現象,神經科學家也曾經把冒險、侵略、單純與令人困惑的青少年行為解釋為出錯大腦的產物。不過,過去10年的突破性研究發現,上述觀點並不正確。青春期大腦並非有缺陷,也不是半成熟的成年大腦,在功能上它受演化形塑成與兒童和成人的大腦都截然不同的獨特大腦。

青春期大腦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根據環境來修正大腦中的溝通網絡,以改變自己的行為反應。這種特殊的變動能力,又稱為發展彈性,其實是一把雙面刃;它幫助青少年在思考和社交上大步前進,但是不斷改變的本質也讓他們容易做出危險行為或發展出精神疾病。

最近的研究顯示,高度危險的行為起因於大腦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皮質的成熟時間不一致。邊緣系統和情緒有關,在青春期時成熟;負責理智判斷和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則稍晚才會成熟,我們現在知道前額葉皮質一直到20多歲時還在不斷變化。而現在兒童的青春期似乎越來越早出現,導致這段「大腦發育不一致」的 時期越來越長。

邊緣系統
前額葉皮質

連接各腦區的網絡,其發展彈性(而不是原本大家認為的各腦區成熟度),才是大腦最終能否發育為成人大腦的關鍵。如果家長、老師、教育團體以及青少年本身都能知道這些知識,並且明白青春期大腦中情緒和理性判斷的神經網絡發展速度有越來越大的落差,就能夠了解青少年的衝動和勇於冒險、追求刺激、疏遠父母、親近同儕等行為並不是認知或情緒出現問題,這些現象只是大腦發展中的自然結果,是青少年學習如何面對複雜世界的正常表現。

了解青春期大腦的特色,也可幫助大人決定何時該介入青少年的行為。一個15歲少女在衣著、音樂或政治的偏好上和父母唱反調,可能會讓家長感到驚恐,但這並不是精神疾病的象徵;一個16歲少年在玩滑板時不戴安全帽並勇於接受朋友的冒險挑戰,這其中也透露出一些玄機:此行為可能只是一種快速思考與回應同儕的表現,而不是他想要傷害自己。不過,其他探索性和侵略性的行為也可能是種警訊。無論如何,進一步了解青春期的獨特大腦,可以幫助我們區分「特殊但適切於某個年齡的行為」與「精神異常行為」的不同,因此能降低青少年成癮、性病、交通事故、意外懷孕、凶殺、憂鬱以及自殺的比率。

延伸閱讀: 【科學人2015 年第 161 期 07 月號】

Wednesday, July 01, 2015

資訊透明,適者生存

 
無神論四騎士之一的美國哲學家 Daniel Dennett 針對資訊透明的社會作出評論:在數位時代,資訊透明使人們沒有真正的秘密。社會組織、制度以及工商機構都將面臨「演化壓力」,除非發展出新的生存策略,否則終將淘汰。

撰文/Daniel C. Dennett、Deb Roy 
翻譯/謝伯讓

大約 5 億 4300 萬年前,原始海洋中的生物多樣性劇增,有一項假說認為,這場演化熱潮起因於海洋突然變透明了。這場「寒武紀大爆發事件」,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數位科技如何改變社會:資訊透明會讓各種社會組織產生演化壓力。寒武紀大爆發時,透明的海洋讓動物開始演化出外骨骼、偽裝以及讓對手分心的各種方法。同樣的,當資訊透明社會中的人類難以保守秘密時,國家和企業也將發展出類似的能力因應。資訊透明終將導致新型態的社會組織,其中最快速且靈活者將脫穎而出。

五億多年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劇增,稱為「寒武紀大爆發」:在地質學上數百萬年的「瞬間」,生物發展出了新的身體形態、新器官、新掠食策略以及相對應的防禦方式。演化生物學家仍在爭辯這個事件的起因,不過,英國牛津大學的動物學家帕克(Andrew Parker)提出了一個相當有說服力的假說,認為寒武紀大爆發的原因就是「光」。

Sunday, June 07, 2015

如何簡單批判科普文章


文/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回顧科學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份曾經出現過的理論幾乎都是錯誤的,它們要不是已經被推翻、就是正在被推翻中。科學活動,其實就是不斷在新證據出現下修改或推翻舊理論的一個過程。

因此,在閱讀科學發現和吸收科學知識時,我們必須要帶著強烈的「懷疑精神」。任何讀到的科學發現,都有可能隱藏著實驗瑕疵;任何讀到的科學理論,也都可能在明天就被新證據推翻。

當我們在閱讀時,一定要帶著批判的懷疑態度,然後去思考每個實驗背後可能潛藏的混淆變因,只有在確信實驗過程都毫無錯誤下,才能暫時「假設」這項結果正確,然後進行下一步的結果解釋和推論。

誤推因果、另有他因、倒因為果

科學新聞和科普報導的文章越來越多,很多人看完後常常就只是「哇」的一聲感到新奇,然後就只能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如何對自己專長以外的領域做出回應。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內容,難道真的要等到補足了相關知識,才有辦法評論和思考嗎?

在這邊偷偷告訴大家一個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也能夠輕鬆輔助思考、批判科學研究的口訣,就是「誤推因果、另有他因、倒因為果。」

Monday, June 01, 2015

人格病態者不怕懲罰!?


「殺童唯一死刑」是否能夠有效嚇阻人格病態者(psychopath)犯案?根據最近的腦科學相關研究,效果恐怕有待評估。

人格病態者有一個非常重要心理特質,就是他們在面對懲罰時,反應異於常人。今年一月在「刺胳針精神醫學」(Lancet Psychiatry)上的一篇論文發現,人格病態者在學習活動中遭遇懲罰時,大腦的後扣帶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與前腦島(anterior insula)反應異常。

之前的理論認為,人格病態者根本就是對懲罰毫不敏感,不過,這些新證據則顯示,人格病態者有可能是對懲罰懷有異常的期望與反應,他們透過懲罰進行學習的過程與行為決策也可能有問題。

有鑑於此,如果「殺童唯一死刑」只是用來處罰罪犯以及發洩眾怒,那或許可以成功達成效果。但是若是想要用「殺童唯一死刑」來「嚇阻人格病態者犯罪」,其效果恐仍有待評估。
 
扣帶皮質:

腦島:

--
參考資料:

1. 人格病態者在面對懲罰時的反應異於常人:Sarah Gregory, R James Blair, Dominic ffytche, Andrew Simmons, Veena Kumari, Sheilagh Hodgins and Nigel Blackwood published “Punishment and the psychopath: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violent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ed men” in Lancet Psychiatry on January 28, 2015.

2. 人格病態者缺乏同理心的腦造影研究:Decety J, Chen C, Harenski C and Kiehl KA (2013) An fMRI study of 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 in individuals with psychopathy: imagining another in pain does not evoke empathy. Front. Hum. Neurosci. 7:489. doi: 10.3389/fnhum.2013.00489

3. 人格病態者除了在面對懲罰時會出現異常的反應以及欠缺同情心之外,他們的典型心理特質還包括了無情、缺乏悔意、以自我為中心、以及無視於社會道德。請見(人格病態者的成功特質!

4. 能否利用精神疾病在法庭上脫罪?請見(夢遊殺手

5. Psychopath 也可譯為一般常聽到的精神變態(感謝楊聰才醫師提供資訊)

Saturday, May 30, 2015

夢遊殺手


撰文/James Vlahos
翻譯/謝伯讓

2005年6月27日,美國明尼蘇達地區睡眠障礙中心來了一名男子,外表看來並無異樣。但就像其他數千名病人一樣,亞多佑(假名)會夢遊。他是個26歲的大學生,來自肯亞,從孩提時代就會夢遊。然而最近他的夢遊症狀越來越嚴重。
亞多佑在那年二月結婚,他太太常被他搖醒,赫然發現他站在床前、嘴裡說著含糊不清的囈語。她嚇壞了,只能努力叫醒亞多佑,而他醒來後卻什麼都不記得。他們住在明尼亞波利市郊的單臥房公寓,亞多佑的夢遊使這段才剛開始的婚姻變得緊張。亞多佑的主治醫師在轉診單上寫到病人的太太「有時候被他的行為嚇到,不過並沒有受傷。」

睡眠中心的醫師診斷亞多佑之後,要他在8月10日回診接受整夜的腦電圖檢查,測量他睡眠時的腦波。在那天夜裡,亞多佑開始扭動並用力拉扯連接電極的線路,甚至還扯下幾撮頭髮。但是他並沒有醒過來。

隔天早上,睡眠中心的主任波尼曼(Michel Cramer Bornemann)告訴亞多佑,根據腦電圖研究結果,他罹患的是無快速動眼異睡症(non-REM parasomnia,異睡症泛指所有惱人的睡眠障礙)。波尼曼向亞多佑描述他扯掉感應器的情況,並問他:「你記不記得有疼痛或拉扯的感覺?」「沒有。」亞多佑毫不猶豫地回答。

Saturday, May 16, 2015

我們容易受騙,是因為大腦漏洞百出


文/謝伯讓(《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時報出版。)

生活之中充滿各種訊息,包括光線、聲音、氣息、味道以及身體接觸等,這些資訊,都必須先經過大腦處理後,才能被我們所用。在面對各種訊息的轟炸之下,大腦拼命完成了任務,也因此,我們才得以感知世界、理解世界,並針對世界中的資訊做出適切的行為反應。

但是,羅馬並非一日而成,大腦也一樣。今日的人類大腦,是在演化的過程中慢慢一點一滴的修正錯誤後才成型的。雖然大腦已經功能強大,但它絕非不會犯錯。畢竟,演化的過程只選擇出了「足以幫助生物體贏得競爭或繁衍的大腦」,而尚未選擇出「永不犯錯的完美大腦」。

事實上, 在殘酷的演化過程中,大腦為了幫助我們在瞬息萬變的野性世界存活,它時常會選擇犧牲「正確性」來換取「速度」。

而且如果我們仔細檢驗的話,就會發現大腦根本就是漏洞百出。大腦時常會錯誤的處理周遭資訊,導致我們被各種資訊所欺騙。不過,由於這些錯誤多半不會影響到即刻的生死存亡(要不然,我們早已經在演化的過程中被淘汰),人們大多覺得這些小錯誤無關痛癢,很多時候,我們甚至察覺不到自己已經被騙。

更糟的是,到了21世紀的數位時代,資訊量以前所未見的速度狂增猛漲,並且時常以網路和電子科技的數位方式出現在生活之中。數位化的資訊格式,讓人們可以更精巧的改變其中的各種參數,以做出各種多彩多姿的呈現方式。在簡單的把玩與實際操作之後,許多天生的心理學高手(商人、推銷員以及詐騙集團),很快就發現了人類大腦的缺陷,並開始巧妙的操弄各種生活中的資訊以製造騙局,而我們也經常落入這些陷阱之中。

在揭露各種生活騙局之前,我們先一起來看看人們(大腦)容易受騙的三個根本原因。其中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其實是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中。

Sunday, May 03, 2015

我的新書《都是大腦搞的鬼》節錄


新書可以訂購了!

金石堂:http://goo.gl/qpSGbn

我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讀書時,校方給的獎助學金總是算得剛剛好,每個月都一分不差的花到見底,實在是存不到什麼錢。由於經濟拮据,但有時又會想吃亞洲食物,於是我常常會去鎮上一家價格便宜、食物尚可的吃到飽中式自助餐。這家餐廳有個特色:音樂輕快、盤子不大,而且服務生不常來收餐盤。每次去這家店,我總是會莫名其妙的吃很快,好比在行軍打仗似的,囫圇吞棗後便匆匆離去。

一直到快要畢業時,我翻譯了一本美國飲食心理學家寫的書《瞎吃》(Mindless Eating)後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這家自助餐店的老闆是大隱於世的心理學達人啊!音樂輕快、盤子很小、外加不收餐盤,全都是提高翻桌率的狠招!

想提高翻桌率?餐廳老闆應該這樣做!


《瞎吃》的作者,是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汪辛克教授(Brian Wansink)。他曾經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餐盤或包裝的大小,會偷偷的影響消費者的食量。汪辛克教授的研究團隊在電影院前發放免費的爆米花,有些人拿到中桶爆米花,有些人拿到大桶的(無論中桶或大桶都是容量多到一般人吃不完)。結果發現,當觀眾獲贈大桶爆米花時,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吃下的量,竟比獲贈中桶 爆米花的觀眾多出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