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07, 2015

如何簡單批判科普文章


文/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回顧科學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份曾經出現過的理論幾乎都是錯誤的,它們要不是已經被推翻、就是正在被推翻中。科學活動,其實就是不斷在新證據出現下修改或推翻舊理論的一個過程。

因此,在閱讀科學發現和吸收科學知識時,我們必須要帶著強烈的「懷疑精神」。任何讀到的科學發現,都有可能隱藏著實驗瑕疵;任何讀到的科學理論,也都可能在明天就被新證據推翻。

當我們在閱讀時,一定要帶著批判的懷疑態度,然後去思考每個實驗背後可能潛藏的混淆變因,只有在確信實驗過程都毫無錯誤下,才能暫時「假設」這項結果正確,然後進行下一步的結果解釋和推論。

誤推因果、另有他因、倒因為果

科學新聞和科普報導的文章越來越多,很多人看完後常常就只是「哇」的一聲感到新奇,然後就只能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該如何對自己專長以外的領域做出回應。對於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內容,難道真的要等到補足了相關知識,才有辦法評論和思考嗎?

在這邊偷偷告訴大家一個不需要太多專業知識,也能夠輕鬆輔助思考、批判科學研究的口訣,就是「誤推因果、另有他因、倒因為果。」

Monday, June 01, 2015

人格病態者不怕懲罰!?


「殺童唯一死刑」是否能夠有效嚇阻人格病態者(psychopath)犯案?根據最近的腦科學相關研究,效果恐怕有待評估。

人格病態者有一個非常重要心理特質,就是他們在面對懲罰時,反應異於常人。今年一月在「刺胳針精神醫學」(Lancet Psychiatry)上的一篇論文發現,人格病態者在學習活動中遭遇懲罰時,大腦的後扣帶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與前腦島(anterior insula)反應異常。

之前的理論認為,人格病態者根本就是對懲罰毫不敏感,不過,這些新證據則顯示,人格病態者有可能是對懲罰懷有異常的期望與反應,他們透過懲罰進行學習的過程與行為決策也可能有問題。

有鑑於此,如果「殺童唯一死刑」只是用來處罰罪犯以及發洩眾怒,那或許可以成功達成效果。但是若是想要用「殺童唯一死刑」來「嚇阻人格病態者犯罪」,其效果恐仍有待評估。
 
扣帶皮質:

腦島:

--
參考資料:

1. 人格病態者在面對懲罰時的反應異於常人:Sarah Gregory, R James Blair, Dominic ffytche, Andrew Simmons, Veena Kumari, Sheilagh Hodgins and Nigel Blackwood published “Punishment and the psychopath: an fMRI investigation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violent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ed men” in Lancet Psychiatry on January 28, 2015.

2. 人格病態者缺乏同理心的腦造影研究:Decety J, Chen C, Harenski C and Kiehl KA (2013) An fMRI study of affective perspective taking in individuals with psychopathy: imagining another in pain does not evoke empathy. Front. Hum. Neurosci. 7:489. doi: 10.3389/fnhum.2013.00489

3. 人格病態者除了在面對懲罰時會出現異常的反應以及欠缺同情心之外,他們的典型心理特質還包括了無情、缺乏悔意、以自我為中心、以及無視於社會道德。請見(人格病態者的成功特質!

4. 能否利用精神疾病在法庭上脫罪?請見(夢遊殺手

5. Psychopath 也可譯為一般常聽到的精神變態(感謝楊聰才醫師提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