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什麼是「感質」(qualia)?



粗糙的說,「感質」(qualia)就是人的知覺意識或感覺感受,例如當你看到630 nm波長光時產生的「紅色」感覺;例如當你看到450 nm波長光時產生的「藍色」感覺;例如當你被針刺到時產生的「痛」感;例如當你經過臭豆腐攤子時聞到的獨特「臭」味;例如當你吃到糖果時的「甜」味等等。

事實上,這些「感質」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這些「感質」是大家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刻都在經驗到的。不過哲學上為了深入探討這些人類的知覺意識現象,哲學家們特別提出了「感質」(單數:quale;複數:qualia)這個詞,以方便討論。哲學家並試圖透過分析「感質」的特性,來了解意識現象的本質。

哲學家們為「感質」找到了很多特性(不過一如哲學上所有的議題,每個特性都是有爭議的),舉例來說,有些哲學家認為,人類的意識經驗(或是說這些「感質」)的其中一個特色是:「感質」是「非親身經驗而不可知」的。意思是說,沒有親身經驗過「紅色」視覺經驗的人是沒有辦法了解什麼叫做「紅色」的感覺。例如,一個出生後就住在只有黑色和白色兩種顏色的實驗室中而沒見過630 nm波長光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紅色」到底是什麼。直到他有一天走出實驗室,親眼見到630 nm波長光後,他才能體會「紅色」的感覺。

另外一個大家比較常討論的特性是:「感質」是「無法在個體之間做比較」的。例如:小明看到630 nm波長光時所產生的「紅色」感覺,和大雄看到630 nm波長光時所產生的「紅色」感覺,兩者是不是全然相同的「紅色」感覺?有沒有可能小明看到的紅色比較淡,而大雄看到的色比較深?對於這個問題,人類可能沒有辦法回答,因為「感質」是具有「隱私性」而無法在個體之間做比較的。

甚至,有沒有可能小明看到630 nm波長光時所產生的顏色感覺和大雄看到630 nm波長光時所產生的顏色感覺其實是全然相反的?也就是說,小明看到630 nm波長光時所產生了「紅色」感覺,但大雄看到630 nm波長光時所卻產生「綠色」感覺?事實上,我們可以設想上述的「感質倒轉」(inverted qualia)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但由於大家都把看到630 nm波長光時的顏色感覺稱做為「紅色」,所以即使這種狀況發生了,我們也不會察覺到。關於這些問題,由於受限於「感質」的「隱私性」或者「不可溝通性」,可能是永遠無法被知道、也無法被驗證的。<註一> <註二>

我想大致上,如果不是要深入哲學研究,大家對「感質」只要有這樣初步的了解就足夠參與討論了(畢竟「感質」是每個人都可以經驗到的,沒事的時候,可以隨時檢視一下自己的這些意識現象,很容易就可以了解心靈哲學家在說些什麼)。如果想要多讀一些關於感質的討論,可以參考看看以下兩篇文章,<Qualia>(from Wikipedia)、或<Qualia>(fro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或直接 google看看。

------------------------------------------------------------------------------------------------

<註一>、Daniel Dennett曾討論過一些 qualia的特性,包括 ineffable(不可描述)、intrinsic(內建性)、private(隱私性)、directly or immediately apprehensible in consciousness(直接性)。有興趣閱讀原文的,可以看看<Quining Qualia>這篇文章。另外這些括弧中的中文翻譯可能不夠精確,大家可以提供意見並修正。

<註二>、我的這篇文章中主要只提到了感質的「隱私性」(private),其他幾項特性有機會在替大家介紹。關於<註一>中的第一點:「不可描述性」(ineffable),可以參考本文評論中 Yoshi 的補充。

4 comments:

  1. 針對ineffability,我的理解跟你似乎有一點不大一樣。不過算補充吧。

    字面上來說,'ineffable'就是'不可說'的意思(linguistic inexpressibility)。因此重點不在「知」,而在語言與主觀經驗之間的(表達或描述)關係上。雖然我們的確時常藉由語言傳達訊息,描述給別人「知道」我的感受為何,不過,這兒的重點還是在語言表達上頭才是。妳講的非親身不可知,應該是privacy or first-person privilege。

    我的理解是,「不可說」其實有些類似中文裡「『筆墨』難以形容」的經驗感受。這特性說的更明白,其實是某種不對稱性:

    我們得先擁有感受,我們才能夠使用語言「真切地」表達它。但反之不成立。

    但這什麼意思?

    假設有一個人他是全色盲,當他說:

    「我看見紅色的蘋果。」

    直覺上,我們會認為他說假話,因為他是全色盲,他根本缺乏紅色的主觀經驗。他再怎麼熟悉相關的字詞或概念,他也還是沒辦法透過那些字詞「真的」表達出紅色經驗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經驗。在這意義下,紅色經驗不可說,「紅色經驗」與「紅色」這個詞不對稱。唯有當某人真的有紅色經驗時,我們才會說上頭那句話為真。他只是說「我看見紅色」並不因此他就真的看見紅色。但他如果不是色盲,他真的看見紅色,那麼他就可以「說」他看見紅色。

    剛好我前天看了半篇論文,就在討論這個。Consciousness & Cognition,2000年。作者採取功能論與計算表徵論的取向,解釋主觀經驗的「不可說」特性,還蠻有趣的。

    妳說非親身感受否則不可知,應該一般來說是從知識論的角度看意識經驗的特性:first-person privilege or privacy。也就是說,針對妳所擁有的紅色經驗,妳是第一個知道的。而其它人如果想知道妳到底經驗到什麼,非得透過妳不可。而妳若說謊或不想說,別人根本無從得知。針對妳自己的經驗,妳站在某一個特殊的瞭解位置上。

    ReplyDelete
  2. 本來我把 qualia 的幾項特性都寫了,後來嫌太冗長,只保留「隱私性」一項,結果誤留下那些不正確的中英文對照殘影.....多謝指正。

    ReplyDelete
  3. 你好! 你是否在台灣修心理學或認知科學之類? 我現在在瑞典讀"認知科學"Master呢.

    說回Qualia, 似乎不同的Qualia之間也會有關係, 例如"紅色"和"熱", "聽見難聽的聲音"和"寒冷"... 可能是文化或個人經驗帶來的連繫, 或者是某種內建的關係? 有沒有相關的研究?

    Qualia其中一個特點是"隱私性". 若果在將來, 科技容許個體之間可以做直接的思想交流/比較, 有可能打破這個限制啊.

    ReplyDelete
  4. 我也要問,我也要問(舉手)
    人的感知之間是不是會有某些程度相關呢?像是看到紅色就覺得熱,聞到肉桂的香味就覺得溫暖,所以會有稱之為暖色系或是溫暖的香味這些東西的存在。
    還有
    人的感知是經驗還是先驗的呢?畢竟當我們說紅色的蘋果時,誰也不知道我們看見的是啥顏色,所以在這種前提下,色盲也無所謂說謊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