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4, 2014
小孩的語言發展,爸爸比媽媽更重要?
各位老爸們,想要小孩語言能力好,可以試試多用各種不同的辭彙跟小孩講話互動喔!
大家都知道,媽媽和小孩的言語互動,對小孩以後的語言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那爸爸呢??
最近的研究發現,在中產雙薪家庭以及低薪家庭中,比起媽媽的影響,爸爸與幼孩的言語互動,可能對小孩以後的語言發展更為重要。
2006 年,美國北卡大學的沃能費根教授(Lynn Vernon-Feagans)追蹤了美國 92 個中產雙薪家庭,並記錄了家長的收入、教育程度、小孩的托兒教育等社經變因,另外,從父母在小孩兩歲時的言語互動影片中,紀錄下父母的語言使用總量、相異 字彙使用量、語句複雜度等語言變因。
結果發現,小孩三歲時的語言發展程度,只與三個變因有關:母親的教育程度,托兒中心的教育品質、以及父親與小孩互動時的相異字彙使用量。
也就是說,除了母親的教育程度和托兒中心的教育品質外,爸爸如果在親子語言互動時使用較多不同的辭彙,小孩以後的語言程度就會比較好。
在 2010 年的另一項後續研究中,同一個研究團隊追蹤了 1291 個低薪家庭中,也發現父親對小孩語言發展的重要影響:在嬰兒 6 個月大時的圖書互動觀察中發現,爸爸的教育程度和互動時辭彙使用量越高,小孩 15 個月及 36 個月大時的語言表現就越好。
因此,如果想要小孩語言能力好,各位老爸們就別偷懶,請多多跟小孩們進行言語互動,而且,不要只是隨便講幾句話想要敷衍喔!要多動腦,使用不同的辭彙來刺激小朋友們才有用。
奇怪的是,研究中怎麼沒有發現媽媽的語言互動對小孩造成的影響呢?研究人員猜測,這有可能是因為(一)媽媽的語言使用量超出幼兒可以吸收的量、也就是說, 研究中每位媽媽對小孩的語言影響都已經到達上限、或者(二)此研究中的小孩語言能力評量方式無法確切評估出媽媽的影響、也有可能是(三)小孩比較容易在與 爸爸的互動模式中吸收語言資訊 ......
研究缺陷:基因影響沒有控制(可能是基因導致爸爸使用較多的辭彙,同時導致小孩將來的語言程度較佳。也就是說,兩者有共因,而不是前者影響後者)。
結論:目前仍不確定爸爸對小孩的語言發展影響是否真的高於媽媽的影響,但是,爸爸的影響力絕對高於一般人的普遍認知。因此,爸爸們別偷懶,要多跟小孩說話喔。
Pancsofar N, Vernon-Feagans L. (2010). Fathers' Early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Families from Low-income Rural Communities. Early Child Res Q. 25(4):450-463.
Pancsofar N, Vernon-Feagans L. (2006). Mother and father language input to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571–587.
Sunday, June 15, 2014
大腦基因地圖
在比較了小鼠和人類大腦皮質中大約 1000 個活化的基 因後,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大約有 1/3的基因表現相當不同。有些基因只在其中一物種中靜默,而有許多基因的表現率則大不相同。兩者之間的基因表現形態差異,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小鼠身上成功的治療方法,很少能直接有效地轉用在人類身上。
相較之下,恆河猴和人類的大腦基因表現差異只有不到 5%。我們需要把更多關於大腦細部資訊的研究成果交到研究人員和製藥公司的手中,以幫助他們釐清哪些藥物標的可以利用小鼠來當模型,或者必須利用與人類更相近的動物如靈長類動物才行。
撰文/雷因(Ed Lein)、霍瑞里茲(Mike Hawrykycz)
翻譯/謝伯讓
重點提要
■ 大腦中的神經細胞約有100兆個突觸連結,因此大腦神經迴路並不好追蹤,目前有許多研究計畫正在研發新的技術,以追蹤大腦神經的連結迴路。
■ 建構人類大腦基因地圖的研究,已經在六個典型的成人大腦中,成功勾勒出所有基因在大腦中的表現位置。
■ 這些圖譜顯示,小鼠和人類的大腦有極大差異,令人質疑以小鼠做為人類的實驗模型是否適當。
■ 這些圖譜以及其他進行中的大腦細部結構圖譜計畫,可以為研究神經生理疾病的原因和治療提供重要的參考基礎。
當你閱讀這些文字時,你的眼睛掃過頁面、擷取影像,而大腦則賦予其意義。同時,你的心臟不斷收縮舒張、橫膈膜也不斷起伏調節呼吸,另外,背部肌肉則透過收縮幫助你維持姿勢,還有數千項有意識及無意識的活動同時在進行,這一切都是腦中大約 860 億個神經細胞以及支持細胞協同完成。
對我們神經科學家來說,即使是閱讀雜誌這種看似簡單的活動,都是很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大腦成就。同樣地,科學中最難解的其中一個問題也是如此:我們至今仍無法完全解釋人腦如 何思考,以及猴子為什麼無法像我們一樣進行推理。
神經科學家努力研究人腦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但是我們有時仍覺得自己是剛登上新大陸的探 險家。最先到達的人,繪出了大陸的輪廓。20 世紀初,德國科學 家布洛德曼(Korbinian Brodmann)把人腦切片放在顯微鏡下並檢視大腦皮質,他把皮質根據位置和染色後看到的細胞形態區分成數十個區域......
Friday, June 13, 2014
懷孕間隔過短,導致早產?
大家想生第二胎嗎?別太急!爸媽如果急著生,寶寶也會急著來報到喔!
在美國,每 8 個嬰兒就有 1 個是早產兒(不足 37 週)。那有沒有什麼簡單方法可以降低早產的機率呢?科學家建議,請試著拉長前一胎產後與下一胎懷孕的時距(生育間隔時間)!
本週《國際婦產科期刊》上的一篇論文發現,如果生育間隔小於18 個月,就會有較高的早產機率。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的狄佛朗哥醫師(Emily DeFranco)研究團隊,分析了俄亥俄州多達 454,716 筆婦女生產資料(這些婦女都在 6 年之內生過兩胎且胎兒皆存活),並分析生育間隔與早產的關係。
統計分析結果發現,生育間隔小於 12 個月時,早產(不足 39 週)的機率高達 53%,遠高於生育間隔大於 18 個月時的早產機率 37.5%。(已控制了抽煙、生產年齡、種族以及先前是否曾經早產等變因。)
同樣的,生育間隔小於 12 個月時,逾期生產(超過 40 週)的機率為 16.9%,低於生育間隔大於 18 個月時的逾期生產機率 23.2%。
換言之,生育間隔太短時,會導致懷孕週數全面縮減,讓早產的機率上升。因此,科學家建議,想要降低早產機率的話,請拉長生育間隔時間!
DeFranco E et al. (2014). Influence of interpregnancy interval on birth timing. BJOG. doi: 10.1111/1471-0528.12891. [Epub ahead of print]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的報導(英文):http://www.npr.org/blogs/health/2014/06/05/319067247/taking-more-time-between-babies-reduces-risk-of-premature-birth
Friday, June 06, 2014
嬰兒錯覺
各位有兩個小孩的爸媽,你們有沒有覺得,當老二出生後,老大好像突然長大了許多?根據研究,很多爸媽都有這種「嬰兒錯覺」喔!
什麼是「嬰兒錯覺」呢?就是會錯以為最小的寶寶比其真實的大小還要小。
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科學家詢問了 747 位擁有兩位六歲以下小孩得媽媽,結果發現,超過 70% 的媽媽都覺得,當老二出生後,老大好像突然長大了許多!
科學家猜測,這應該是爸媽通常都會低估家中最小那位小孩的真實大小(例如身高)。當老二出生時,老大就就不會再被低估,因此就有了老大突然長大的感覺。
那麼,有沒有證據顯示,家中最小那位小孩的身高真的被低估呢?
有!科學家們請媽媽在一面白牆上標下老二的身高,然後在和老二的真實身高做比較,量出來的結果,嚇死人!真的差很大!竟然低估了 7.5 公分!!
相較之下,對老大的身高則完全沒有任何顯著的低估!
最後,為什麼爸媽會低估寶寶的大小呢?
科學家猜測,這是因為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對於值得呵護的寶貝事物已經發展出一套既定外觀印象,例如「小體型」和「大眼睛」等。而當爸媽知道一個寶寶是家 中最小的小孩時,似乎就會誘發出這種既定的外觀印象。於是乎,嬰兒、寵物之類這些靠「可愛」謀生的家中寶貝們,大小就被低估啦!
Jordy Kaufman J et al. (2013). Parental misperception of youngest child size. Current Biology, 23(24), R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