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9, 2014
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前該吸的藥:催產素!
催產素的最新功能:「說謊利他」!(馬總統,下次派人出去談自由貿易協定時,叫他們先吸一些催產素再出發好嗎?)
催產素(oxytocin)是由大腦下視丘所分泌的一種賀爾蒙和神經傳導素。它的綽號很多,包括了「抱抱賀爾蒙」、「性愛賀爾蒙」、「催產哺乳賀爾蒙」(顧名思義,就是在做這些事的時候都會分泌此激素)。
此外,它也是一種「社交賀爾蒙」,許多研究都發現,催產素濃度較高時會有較高的同情心、高合作度、高信任度、低社交焦慮、以及低恐懼反應。
有趣的是,PNAS 上最新的一篇研究發現,催產素也會讓人願意透過說謊來為自己所屬的團隊爭取利益。
在這項實驗中,科學家找來受試者,要他們先在心中猜測一枚硬幣落下後會是正面還是反面,等硬幣真的落下後,他們必須回答自己是否猜對。
由於受試者沒有天眼通,因此,依照機率,受試者在數百回合下的猜對機率應該是 50%。如果猜對的機率明顯高於 50%,那就是受試者在說謊。
(用這聰明的方法來找出大家的說謊程度,真是高招啊~)
科學家發現,當跟受試者說他們猜對的金錢獎勵會分給其他隊友時,一般受試者的硬幣猜對機率是 67% 。
(67% 是一般人的基本說謊程度,大家都加減在說謊啦!)
更有趣的是,當受試者吸入催產素後,他們的硬幣猜對機率會升高到 80%!(也就是說,他們撒了更多的謊!)不過,如果改跟他們說,猜對的金錢獎勵會由自己獨得,則不會有此效果。
換言之,催產素會讓人願意為了自身團體的利益而說謊。
媽宗痛!下次派人出去談自由貿易協定時,叫先他們吸一些催產素再出發好嗎?
--
Kosfeld M et al. (2005). Oxytocin increases trust in humans. Nature 435, 673-676
Donaldson ZR, Young LJ (2008) Oxytocin, vasopressin, and the neurogenetics of sociality. Science 322 (5903), 900-904
Shalvi S, De Dreu CK. (2014). Oxytocin promotes group-serving dishonesty. PNAS. 111(15), 5503-7.
Monday, April 28, 2014
人若呆,看面就哉?
台語有句名言,叫做「人若呆,看面就哉」。這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呢?
最近一篇在 PLoS One 上的一篇論文發現,人們的確可以從面相判斷出男人的智商喔!但是 !!!判準卻不是來自於臉部「形態」,而似乎是某些未知的臉部特 質。請看以下分曉。
捷克的科學家找來了 40 男 40 女當作被評者,先做智力測驗,然後照相。接著,再找來 160 位評論者,其中一半負責判斷被評者的智商,另外一半負責判斷被評 者的帥度(或美度)。結果有以下四點有趣發現!
【第一點】「美度(帥度)判斷」和「智商判斷」 ,兩者高度相關。
最近一篇在 PLoS One 上的一篇論文發現,人們的確可以從面相判斷出男人的智商喔!但是
捷克的科學家找來了 40 男 40 女當作被評者,先做智力測驗,然後照相。接著,再找來 160 位評論者,其中一半負責判斷被評者的智商,另外一半負責判斷被評
【第一點】「美度(帥度)判斷」和「智商判斷」
也就是說,當被評者被認為長得帥或美時,他們也 會被認為比較聰明。
(又來了,人帥人美真好,不僅大家愛,還會被認為比較聰明~)
【第二點】重點來了,評論者的確可以準確判斷出男性被評者的智商!
(又來了,人帥人美真好,不僅大家愛,還會被認為比較聰明~)
【第二點】重點來了,評論者的確可以準確判斷出男性被評者的智商!
上圖可見,被評者的真實智商越高時(橫軸向右),也會被認為看起來比較聰明(縱軸向上)!
但是注意,只有男性的智商可以從面相被判斷出來喔(評論者無法判 斷出女性被評者的智商)!為什麼咧?大概是因為大家在判斷女性的 時候,都先被外貌吸引注了,而誤判美的就是聰明的,殊不知美貌和 聰明其實不相干。
但是注意,只有男性的智商可以從面相被判斷出來喔(評論者無法判
(雖然我們也看女生的內涵,但誰看妹子不是先看美度的?踹共!)
但另一個小插曲是,智商最高的幾位男性,被評為看起來不是那麼聰明... (大智若愚?!)
【第三點】「實際智商」和「美度(帥度)」無關。
(不要再以為帥哥美女就聰明啦!)
那麼,為什麼男性的智商可以從面相被判斷出來呢?難道是有什麼臉 部特徵洩露出端倪嗎?科學家分析了被評者的「實際智商」和其臉部 形態,卻沒有發現任何關聯性。
如果不是透過臉部形態,那到底評論者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男性的智商 呢?科學家猜測,評論者有可能是透過某些視覺線索來判斷男性的智 商,例如微笑、眼神、髮型和膚質等,但這幾個特質仍有待驗證。
(此研究中的確發現,高智商的被評者在照相時,有稍微的微笑。咦!?這 什麼啊?!明明說好照相時不準笑,高智商的人還在偷微笑,是在耍心機嗎?)
【第四點】最後一個有趣分析,就是看看評論者是否有某些刻板印象 ,並因此誤認某些臉型看起來就是高智商。
(不要再以為帥哥美女就聰明啦!)
那麼,為什麼男性的智商可以從面相被判斷出來呢?難道是有什麼臉
如果不是透過臉部形態,那到底評論者是根據什麼來判斷男性的智商
(此研究中的確發現,高智商的被評者在照相時,有稍微的微笑。咦!?這
【第四點】最後一個有趣分析,就是看看評論者是否有某些刻板印象
分析方法,就是把被 評者的臉,根據被評斷的智商高低來分成兩類,然後比較看看被評為 高智商跟低智商的臉有何不同。
結果如下圖。圖中左側三張男臉,由左至右為低至高智商 。高智商的刻板印象特徵為:窄臉、尖下巴、寬眉心、寬眼距、以及 較大較長的鼻子。女臉亦然。低智商的刻版印象則相反。
結果如下圖。圖中左側三張男臉,由左至右為低至高智商
(中槍者別灰心,這不代表真實智商,只是一般人對高低智商者的刻 板印象。努力分享文章,讓科學幫大家破除刻板印象吧!)
最後,給直接按 end 的人:(我批踢踢上太多了@@,網頁按 end 就直衝頁底了...)
【結論】此研究沒有發現「實際智商」和「臉部形態」的關聯,但人們似 乎還是可以透過某些臉部線索判斷出男性的智商,至於是哪些臉部線 索呢?除了微笑之外,其它線索目前仍不明朗,有可能是透過表情等 動態線索,或是尚未被測試過的未知「臉部形態」。
【應用】想讓自己看起來聰明?多微笑!
Karel Kleisner K et al. (2014). Perceived Intelligence Is Associated with Measured Intelligence in Men but Not Women. PLoS One. 2014; 9(3): e81237.
【結論】此研究沒有發現「實際智商」和「臉部形態」的關聯,但人們似
【應用】想讓自己看起來聰明?多微笑!
Karel Kleisner K et al. (2014). Perceived Intelligence Is Associated with Measured Intelligence in Men but Not Women. PLoS One. 2014; 9(3): e81237.
Saturday, April 26, 2014
科學家 vs 小屁孩(不吃青菜的三種應對方法!)
爸媽們都知道,讓小孩均衡的飲食很重要,但是,小孩痛恨青菜、就如人民痛恨政客般的水火不容啊!該怎麼辦呢?大部份的爸媽都會使用「欺騙掩蓋法」,就是用
其他食物蓋掉青菜的味道。以下再幫大家推薦三種科學家測試過的方法:
重複「嚐」試法、「話術洗腦法」、以及「老娘先吃法」!
首先,先幫大家介紹一下「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顧名思義,就是對沒吃過的新食物有所恐懼。2~6 歲的小孩尤其是「食物恐新症」的巔峰期。
這個「症狀」,其實是小孩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因為這可以確保他們不會因為亂吃一些以前沒吃過的東西而中毒。
但是,有利就有弊,這也會導致小孩不喜歡嘗試新的健康食物,例如,如果小孩以前不常吃青菜,突然要逼他們吃時,你就會聽到殺豬般的慘叫。
嗯,那該如何應對「食物恐新症」呢?三法如下:
一,重複「嚐」試法,就是透過「日久生情」,讓小孩每天接觸,然後逐漸習慣。
為了測試這個方法,科學家請許多家長讓家裡 2~6 歲的小朋友「嚐嚐」看某種青菜(但不用吃下去),連續「嚐」了 14 天後發現,小朋友對該青菜的喜好度跟食用量都明顯上升,而對照組(對照組的家長不如此訓練小孩)則毫無變化。
二,「話術洗腦法」。
科學家發現,當 3~6 歲的小孩在兩種食物中做選擇時,如果大人先指著其中一種喊說「這個真好吃」,小孩就比較可能會選該食物。即使小孩原本比較討厭該食物,也會因為大人的話語引導而轉為認同。
這個方法會有效,是因為在演化上,小孩已經習慣於相信大人的食物引導、來省去自己試誤的時間和成本,因此透過話術,的確可以起一些作用。
但是,使用這個方法時要注意的是,爸媽必須在小孩眼中是「可信的」,如果你一天到晚耍騙你的小孩,那小孩早就視你為無物啦!
而且,別以為三歲小孩就是省油的燈,如果你真的騙很大(指著大便說好吃),那小孩肯定會叫你自己先吃。
三,「老娘先吃法」,就是可以在懷孕或哺乳時就開始訓練寶寶!
科學家測試過讓媽媽在懷孕或哺乳時先自己吃紅蘿蔔,結果發現,小孩長大以後也比較不會排斥紅蘿蔔的味道喔!
家裡若有討厭吃青菜紅蘿蔔的小孩,不妨一試!
--
Wardle J et al. (2003). Increasing children's acceptance of vegetables; a randomized trial of parent-led exposure. Appetite. 40:155–162.
Mennella J.A. et al. (2001). Prenatal and Postnatal Flavor Learning by Human Infants. Pediatrics 107(6): E88
Lumeng J.C. et al. (2008). Children’s use of adult testimony to guide food selection. Appetite, 51, 302–310.
重複「嚐」試法、「話術洗腦法」、以及「老娘先吃法」!
首先,先幫大家介紹一下「食物恐新症」(food neophobia)。顧名思義,就是對沒吃過的新食物有所恐懼。2~6 歲的小孩尤其是「食物恐新症」的巔峰期。
這個「症狀」,其實是小孩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因為這可以確保他們不會因為亂吃一些以前沒吃過的東西而中毒。
但是,有利就有弊,這也會導致小孩不喜歡嘗試新的健康食物,例如,如果小孩以前不常吃青菜,突然要逼他們吃時,你就會聽到殺豬般的慘叫。
嗯,那該如何應對「食物恐新症」呢?三法如下:
一,重複「嚐」試法,就是透過「日久生情」,讓小孩每天接觸,然後逐漸習慣。
為了測試這個方法,科學家請許多家長讓家裡 2~6 歲的小朋友「嚐嚐」看某種青菜(但不用吃下去),連續「嚐」了 14 天後發現,小朋友對該青菜的喜好度跟食用量都明顯上升,而對照組(對照組的家長不如此訓練小孩)則毫無變化。
二,「話術洗腦法」。
科學家發現,當 3~6 歲的小孩在兩種食物中做選擇時,如果大人先指著其中一種喊說「這個真好吃」,小孩就比較可能會選該食物。即使小孩原本比較討厭該食物,也會因為大人的話語引導而轉為認同。
這個方法會有效,是因為在演化上,小孩已經習慣於相信大人的食物引導、來省去自己試誤的時間和成本,因此透過話術,的確可以起一些作用。
但是,使用這個方法時要注意的是,爸媽必須在小孩眼中是「可信的」,如果你一天到晚耍騙你的小孩,那小孩早就視你為無物啦!
而且,別以為三歲小孩就是省油的燈,如果你真的騙很大(指著大便說好吃),那小孩肯定會叫你自己先吃。
三,「老娘先吃法」,就是可以在懷孕或哺乳時就開始訓練寶寶!
科學家測試過讓媽媽在懷孕或哺乳時先自己吃紅蘿蔔,結果發現,小孩長大以後也比較不會排斥紅蘿蔔的味道喔!
家裡若有討厭吃青菜紅蘿蔔的小孩,不妨一試!
--
Wardle J et al. (2003). Increasing children's acceptance of vegetables; a randomized trial of parent-led exposure. Appetite. 40:155–162.
Mennella J.A. et al. (2001). Prenatal and Postnatal Flavor Learning by Human Infants. Pediatrics 107(6): E88
Lumeng J.C. et al. (2008). Children’s use of adult testimony to guide food selection. Appetite, 51, 302–310.
Thursday, April 24, 2014
直接教導會限制小孩的探索力?
「直接教導法」 vs 「自由摸索法,」孰優孰劣?科學家發現,如果直接告訴小孩答案,可能會限制他們的探索力喔!
為了比較兩種教導方式對小孩的影響,MIT 的科學家設計了一個新玩具,可以有四種不同的玩法。
結果發現,四歲左右的小孩在拿到玩具時,如果直接告訴他們其中一種功能,小孩就會專注在該功能上,而比較少去探索、或甚至是根本沒發現其他功能。
相較之下,如果完全不告訴小朋友玩具的玩法,他們則會花較多的時間去探索,也比較有機會發現玩具的各種功能。
因此,如果各位爸媽和老師們覺得教學條件適合、又有充足的時間時,不放多試試「自由摸索法」,不要限制了小孩的探索力喔!
Bonawitz, E. B., Shafto, P., Gweon, H., Goodman, N., Spelke, E. & Schulz, L. E. (2011).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pedagogy: Teaching limits children’s spontaneous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Cognition, 120(3), 322-330.
Tuesday, April 22, 2014
女人都愛低頻男聲?
想要更有男性魅力嗎?壓低聲音說話吧!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人類學家布茲(David Puts)發現,當兩位男性在約會實驗中競爭時,自認具有優勢的人會不自覺地壓低說話的聲音。
但是,幹嘛壓低聲音?難道女性會覺得低聲頻的男性比較吸引人嗎?
沒錯!女性不但會不自覺地受到吸引,在排卵期的女性,更是不自覺地認為低頻男聲特別迷人。而且,一個巴掌拍不響,男性也會不自覺地認為,女性在排卵期的聲音比較性感。
那,為什麼低頻男聲會受歡迎呢?原來,低聲頻男性通常有較多男性賀爾蒙。
(以為是愛情來了?結果只是賀爾蒙來了...)
欸?女性朋友們,妳們真的愛低頻男聲?我們人魚線已經練得很辛苦了,難不成還要加練重低音!?
Puts, DA. (2005). Mating context and menstrual phase affect female preferences for male voice pitch.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6, 388–397
Bruckert, L., Liénard, J. S., Lacrois, A., Kreutzer, M., & Leboucher, G. (2006). Women use voice parameters to assess men's character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3,83–89.
Pipitone RN., Gallup GG. (2008). Women's voice attractiveness varies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 29(4), 268-274
Monday, April 21, 2014
祖父經歷飢荒,孫子竟變長壽?
如果你對未來的大環境還有信心,有計劃抱孫子孫女的話,請提早數十年準備喔!
奧佛卡利克斯之謎:你的基因「記得」你祖先的生活經歷!
自從16世紀以來,瑞典北方奧佛卡利克斯(Överkalix)郡的神職人員,就一直詳實地記錄著當地居民的出生資料、死亡原因、以及糧食產量與價格等各種訊息。
1980年代,流行病學家卡提(Gunnar Kaati)和預防醫學家專家畢格林(Lars Olov Bygren)如獲至寶地發現了這些歷史資料,並開始研究環境變化與孩童的健康關係。
他們的發現十分驚人:如果祖父在進入青春期之前歷經了飢荒,他的孫子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降低。
相反的,如果祖父在進入青春期之前衣食無虞或甚至飲食過量,孫子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則會比常人高出四倍,所減短的壽命甚至會高達32年!
原因:外遺傳。也就是說,包覆著DNA的蛋白質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結構(甲基化),並因此影響DNA的讀取過程。如此一來,即使DNA本身沒有變化,環境也可以透過改變讀取過程來影響基因表現,並遺傳給子孫。
因此,爸媽們可以注意的是,隨時都要注意不要讓小朋友(以及自己)暴飲暴食或飲食過量!小小一個舉動,都可能會出現長期的影響,不只自己的健康會惡化,還會遺傳給子孫。
註:Kaati G, Bygren LO, Edvinsson S. (2002). Cardiovascular and diabetes mortality determined by nutrition during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slow growth period. Eur J Hum Genet. 10(11):682-8.
觸覺偷偷讓人產生好感!?
適時的偷摸一把,竟然有如此功效?
許多以西方人為主的社會行為學研究都發現,適當的肢體接觸(例如友善地觸碰對方的前臂)可以增加對方對自己的好感。
這個技巧可以增加路人願意填問卷的比率、提升舞會中邀舞的成功率、並讓搭訕者更容易要到電話(嗯?!兄弟們,衝啊!)。
還有,在餐廳中,服務生採用同樣的技巧也可以讓小費增加 3%,而顧客飯後加點甜點的比率也會增加 20%。
但是,在台灣這個男人只是駝獸、沒有高富帥就不是人的地方,這招會有效嗎?
女生摸男生一把,肯定會有效,但男生摸女生一把的話...... 你最好先確定自己跟金城武一樣帥。
--
1. J. Hornik and S. Ellis, (1988). Strategies to Secure Compliance for a Mall Intercept Interview.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52, 539–51
2. J. Hornik, (1992). Tactile Stimulation and Consumer Respons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 449–58
3. M. Lynn et al., (1998). Reach Out and Touch Your Customers. Cornell Hotel & Restaurant Quarterly 39(3), 60–65
4. N. Guéguen, (2003). Nonverbal Encouragement of Participation in a Course: The Effect of Touching.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7(1), 89–98
5. N. Guéguen and J. Fischer-Lokou, (2003). Tactile Contact and Spontaneous Help: An Evaluation in a Natural Setting.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3(6), 785–87
6. N. Guéguen and C. Jacob, (2005). The Effect of Touch on Tipping: An Evaluation in a French Bar.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4, 295–99
7. N. Guéguen, (2007). Courtship Compliance: The Effect of Touch on Women’s Behavior. Social Influence 2(2), 81–97
8. N. Guéguen, (2007). The Effect of Touch on Compliance with a Restaurant’s Employee Suggestion.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6, 1019–23
Sunday, April 20, 2014
為什麼寶寶一被大人抱起來走動就不哭鬧了?
各位爸媽們應該都有發現,寶寶被背著或抱著走動時似乎會比較乖。但為什麼寶寶一被大人抱起來走動就乖了?
去年《 當代生物學》的一篇論文,首次以科學方法證實這個方法有效,並且提出可能的解釋。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寶寶被媽媽抱著走動時的心跳速度會急降、哭泣以及肢體動作也會減少。而且,當母鼠叼著小鼠移動時,也發現一樣的結果,
科學家猜測,這應該是演化出來的一種保護機制。
因為哺乳類的寶寶們很脆弱,當危險出現時,媽媽必須叼著或抱著寶寶逃跑。因此,寶寶們演化出一套反應,就是當覺得自己被抱起或叼起時,就要快速安靜並避免亂動,才不會增加媽媽逃命時的負擔。
(老娘都要逃命了,小屁孩還尖叫亂動,結果就是兩屍兩命!)
為了測試這個理論,研究人員決定惡整小鼠寶寶,採用藥物阻斷小鼠寶寶的身體感覺,讓牠們無法透過體感來察覺自己是否正被媽媽叼住。結果發現,小鼠寶寶被叼起時果然瘋狂尖叫亂動,而且媽媽移動小鼠寶寶所需的逃命時間也顯著的增長。
大家現在知道為什麼寶寶一被大人抱起來走動就比較不哭鬧了吧!
註: Curr Biol. 2013; 23(9):739-45. Infant calming responses during maternal carrying in humans and mice. Esposito G, et al.
英文或日文好的朋友可以看看影片中的濃縮研究內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NCfbFEmwJI&list=PLupuoBOsASq6sZ2QPdcl7iE3miS6kcEMO&feature=c4-overview-vl
Saturday, April 19, 2014
記憶也能遺傳!?
在從前,如果你敢說記憶可以遺傳,大家都會認為你是瘋子。
但是就在去年底《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篇論文中,美國埃默里大學的科學家們卻在小鼠身上發現,記憶竟然真有辦法遺傳!(驚)
實驗是這樣的:
他們給小鼠聞某種氣味(苯乙酮),然後施以電擊,讓小鼠學會對此氣味產生恐懼。結果發現,這些小鼠的兒女們竟然也會對這種氣味感到懼怕。而且這樣的恐懼記憶還可以至少遺傳兩代!解剖發現,這些小鼠腦中負責偵測此氣味的腦區和神經細胞也變大 、變多了。
也就是說,老爸對這種氣味的恐懼記憶,竟然直接遺傳給兒子了(兒子從來沒被電擊過)!
他們用外遺傳學來解釋這個發現:包覆著DNA的蛋白質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改變結構(甲基化),並因此影響DNA的讀取過程。如此一來,即使DNA本身沒有突變,環境也可以透過改變讀取過程來影響基因表現,並遺傳給子孫。
不過,究竟這種氣味分子和伴隨的恐懼是怎麼改變生殖細胞呢?目前仍是一團迷霧...
註:Nat Neurosci. 2014;17(1):89-96. Parental olfactory experience influences behavior and neural structure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Dias BG, Ressler KJ.
Friday, April 18, 2014
寶寶睡覺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尿布溼了!
寶寶睡著了,但尿布卻溼了,該不該立刻換掉呢?
科學家發現,寶寶睡覺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尿布溼了!
為了弄清楚寶寶睡覺時知不知道自己尿布溼了,奧地利的科學家故意在寶寶睡覺時弄溼他們的尿布來模擬尿溼後的狀況,他們測量了寶寶的心跳、呼吸以及腦波,結 果發現,睡覺中的寶寶對溼尿布根本毫無反應,照樣呼呼大睡。因此,各位爸媽別著急,如果寶寶看起來睡得很熟,就不用急著換掉溼尿布,因為這樣反而會打擾了 他們的好夢喔。
(但也不能拖太久以免尿布疹或引發其他感染喔!)
註一:Acta Paediatr. 2007; 96(3):452-3. Do wet diapers induce arousals in sleeping infants? Zotter H, Urlesberger B, Pichler G, Mueller W, Kerbl R.
註二:參與實驗的寶寶們約兩個月大,模擬的尿量是 20 毫升(37度C)、量測的時間是事件發生的前後 30 秒。寶寶大一點後的反應可能會不同,而且如果小便量太大、或沾到衣服後冷卻,可能就會讓寶寶不舒服喔。
Thursday, April 17, 2014
腦科學實驗否定自由意志?
1983年,美國的神經生理學家利貝特(Benjamin Libet)發表了一項驚人的實驗,他要求受試者自由「決定」一個時間點舉起左手或右手的手指、並根據一個馬錶來回報該「決定」在自己心中出現的時間,結 果他在腦電圖中發現,舉手的「意志」出現的一秒鐘前,大腦就已經出現相關的神經變化。
照理說,如果自由意志真的存在,那「意志」發生的時間點應該早於大腦的生理變化才對。但實驗結果卻完全相反。如果「自由意志」的感受是大腦神經變化的結果,那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可言嗎?
2008年,德國馬克士普朗克研究所的認知神經科學家孫俊祥(現於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研究院)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成功再現了利貝特的實 驗結果,透過受試者在做動作前(前十秒!)出現的神經變化,實驗人員可以預測他們將會使用左手或右手。2013年,更成功預測了受試者的心算選擇(可以預 測他們即將要在心中進行加法運算或減法運算!)
許多人認為,這些結果表示「意志」或「決定」是由不涉及意識層面的大腦活動所誘發,因此根本沒有所謂「自由意志」可言。不過,比較保守的科學家和理論學家 則認為,這些結果頂多只顯示出意志或決策行為可以受潛意識的資訊處理過程所影響。至於究竟有無「自由意志」?就讓我們拭目以待科學的研究成果吧。
註一:Libet B, Gleason CA, Wright EW, Pearl DK (1983). Time of conscious intention to act in relation to onset of cerebral activity (readiness-potential). The unconscious initiation of a freely voluntary act. Brain 106(Pt 3):623–642.
註二:Soon CS, He AH, Bode S, Haynes JD (2013). Predicting free choices for abstract intentions. PNAS, 110(15), 6217-6222.
註三:Soon CS, Brass M, Heinze HJ, Haynes JD (2008). Unconscious determinants of free decisions in the human brain. Nat Neurosci., 11(5), 543-545.
Monday, April 14, 2014
母乳成份日夜大不同,夜乳日餵打亂寶寶生理時鐘!
謝天謝地!寶寶終於睡了!趕快趁機把漲奶擠一擠,留著明天餵寶寶!但是各位媽媽們要注意!夜乳日餵可能會讓寶寶昏昏欲睡,日乳夜餵則會讓寶寶半夜嗨過頭喔!
科學家們分析了一天24小時不同時段擠出的母乳成份,發現夜乳中有某些核苷酸的濃度較高,而這些物質則有安撫與促進睡眠的功能 。如果想要讓寶寶能順利「睡過夜」,請試試這個方法,晚上喝夜乳,白天餵日乳,別再夜乳日餵打亂了寶寶的生理時鐘。
註: Nutr Neurosci. 2009;12(1):2-8. The possible role of human milk nucleotides as sleep inducers. Sánchez CL, Cubero J, Sánchez J, Chanclón B, Rivero M, Rodríguez AB, Barriga C.
Thursday, April 10, 2014
多吃媽媽口水抗過敏!?
還記得以前阿嬤都會先把飯菜放進自己嘴裡嚼一嚼,再餵小孩子吃嗎?現代的父母可能會覺得這個舉動不衛生、很噁心,但是!最新的科學研究顯示,小孩子多吃大人的口水似乎不錯喔!
科學家找了兩種家長來做實驗,一種家長常在手邊沒其他清洗方式時會用自己的嘴巴來清理寶寶的奶嘴(例如奶嘴掉地上後直接拿起來放自己嘴巴清一清),另一種家長則從不這麼做。實驗結果發現,那些「骯髒媽媽」的小孩在氣喘、濕疹和過敏的比例竟然都比較低!
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家長口水中的微生物刺激寶寶的免疫系統,讓他們更健康!(前提是爸媽們要確定自己沒有A型肝炎等會經唾液傳染給小孩的疾病喔!)
所以,爸媽要對自己的健康有信心,也要常保自我身心的健康,才能為寶寶帶來更全面的保護。
註:Pediatrics. 2013; 131(6):e1829-37. doi: 10.1542/peds.2012-3345. Pacifier cleaning practices and risk of allergy development. Hesselmar B, Sjöberg F, Saalman R, Aberg N, Adlerberth I, Wold AE.
Wednesday, April 09, 2014
小心商場中的各種潛意識訊息!
心理學研究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許多行為都會被潛意識中的資訊所影響。
例如,《瞎吃》這本書的其中一項研究發現,當看電影的觀眾獲贈大桶爆米花時,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吃下的量,就會比獲贈中桶爆米花的觀眾多出五成。(受測者都否認自己有受到桶子大小的影響~)
英國的心理學家在《自然》上的一篇研究也發現,商家如果在賣酒場所播放德國音樂(或法國音樂),消費者就會不自覺地把聆聽音樂的反應轉移到商品上,並把德國葡萄酒(或法國葡萄酒)的銷售量推高到總銷售量的七成以上!(受測者幾乎全部否認自己的選擇有受到音樂的影響~)
大家要小心,別被這些無所不在的商場資訊所操弄囉!
註一:《瞎吃》,木馬文化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3240)
註二:Adrian C. North, David J. Hargreaves, and Jennifer McKendrick (1997). In-store music affects product choice. Nature, 390, 132.
Tuesday, April 08, 2014
右腦開發的三大迷思!
人都慣用左腦?所以要開發右腦?沒這回事啦~
你一定有聽過:「大部份的人都慣用左腦,所以我們要多開發右腦,小孩尤其要好好開發。」事實上,這都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喔!
2013 年,美國猶他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 1011 個人腦中的功能連結度,結果發現,每個人的左腦和右腦內的整體功能連結度都差不多強。也就是說,根本沒有人是只偏好用左腦、也沒有人是只偏好用右腦。種種有關慣用左腦的說法,都是空穴來風啦!
但是,空穴怎麼會出風呢?三大謠言如下:
一,語言只在左腦
大部份的人在處理語言資訊時,左腦的語言區會比右腦的語言區活躍,但是請注意,是左腦語言區「比較」活躍,而不是「只有左腦語言區活躍」、也不是「只有左腦活躍」。也就是說,兩邊的大腦都有參與處理語言啦,不是只有左腦參與而已。
二,左撇右撇就是慣用右腦或左腦
人的確有慣用左手和右手之分,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是慣用右腦或左腦。例如,大部份(~95%)的右撇子都是語言左腦側化,但是大部份(~75%)的左撇子 也是語言左腦側化(雖然比例較低)。換言之,不管你是左撇還是右撇,幾乎大部份的人都是語言左腦側化。而且,語言左腦側化也不等於整個人就是慣用左腦。
三,創造力位在右腦(這到底是誰講的啊?)
小弟肉搜了這個說法的始作俑者長達數小時... 不幸宣告失敗。 我猜,這個說法應該是來自一本 1979 年出版的知名繪畫教材《用右腦繪畫》。不過,這個說法已經被科學證據推翻囉!腦造影結果顯示,創造力和兩側大腦都同樣有關,而不是只在右腦喔!
結論:家長們別被商人騙去買什麼右腦開發教材囉!因為根本沒這回事啊!大腦開發是必要的,但不用偏重右腦開發,只要多多探索、多樣學習,就可以全腦開發囉!
--
泛科學的相關報導:右腦開發的傳聞與真相 (http://pansci.tw/archives/15552)
臉書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479122035547102&set=a.455323324593640.1073741827.455286691263970&type=1&theater)
Szaflarski, J.P., et al. (2002). Language lateralization in left-handed and ambidextrous people: fMRI data.
Neurology 59, 238-244
Ellamil M, et al. (2012). Evaluative and generative modes of thought during the creative process. Neuroimage 59: 1783–1794.
Nielsen JA, et al. (2013). An Evaluation of the Left-Brain vs. Right-Brain Hypothesis with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LoS ONE, 8(8):e71275